朱氏寻根网-北京市朱氏分布
后退
北京市朱氏分布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2020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89.31万人  。城镇人口1865万人,城镇化率86.6%(2018年末数据),常住外来人口达794.3万人(2017年数据)。北京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东与天津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相邻,中心位置东经116°20′、北纬39°56′,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 。    
 
        今北京地区曾是唐代昌平朱氏的兴起地,以后又不少外地朱姓陆续迁入,到明代已成为北方朱姓较密集的地区。明成祖朱棣(明太祖四子)初封燕王,坐镇北平。永乐元年(1403)他登帝位后,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之名的首次出现。棣公迁都于此,直到明末230多年,天皇贵胄,繁荣昌盛,衍射全国,更把朱氏推向一个光辉的高峰。
        北京市朱氏在全市姓氏中居于大姓行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对北京市的抽样调查,朱姓在北京据17位,占该市总人口的0.93%(《中华姓氏谱•朱姓》)。
 
        朝阳区是北京市朱姓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朝阳朱氏有朱熹后裔。熹公塾房27世孙朱其享(子会)迁居这里落籍。
 
 
昌平区朱氏
        昌平朱氏历史悠久,古称幽州昌平朱氏。据有关资料记载:幽州昌平朱氏是东汉时著名的南阳宛县朱氏朱穆的后代。约在南北朝后期从南阳迁徙到幽州昌平定居(始迁祖何人无载)。
        隋朝时,朱穆第18代孙朱鲸,生子原忠,时任隋晋阳宫正监,因助李渊起义反隋有功,任太子洗马之职。忠生三子:晋卿、汉卿、汤卿。晋卿,官至太原长史,其生四子:彦达、彦道、彦通、彦逵。彦达(武部员外郎)生二子:仲贤、仲能。仲贤,又名怀珪,生三子:泚、滔、源。幽州昌平朱氏传到这辈时,于公元8世纪后期迅速崛起,最后割据为王,称霸一方,家族势力发展臻于极盛。唐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在京师叛变,拥泚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次年泚改国号为汉,自号汉元天皇。其弟朱滔被封为翼王,称皇太弟。但他们两弟兄为一介武夫,无雄才大略,加上生性好杀,丧失民心。因此,政权基础不牢固。称帝不久,朱泚战败外逃今甘肃泾川、宁县西北等地,被部将所杀。朱滔也因战败逃回老巢幽州,后抑郁而死。唐宝历二年(826)以后,随着朱滔之孙,时封吴兴郡王的朱克融及其两个儿子(一为卢龙节度使),先后因发生兵变被害,紧接又是斩草除根式诛灭克融家族及昌平朱氏。就这样,割据幽州卢龙一带称雄称霸八十多年的昌平朱族衰落、消亡了。
        万幸的是老三朱源这一支,走了一条与父兄不同的路。资料载:朱源,字本清,当年没有投靠叛军,相反却投奔到唐朝大将郭子仪部下。因战功官升剌史。源生二子:根、杞。杞字国村,生燮。为避战祸,燮与家人向东南远逃,最后徙居安徽歙县黄墩。朱燮的后裔,后来便成为著名的歙县朱氏中的一支。
 
 
大兴区朱氏
        北京大兴古时称顺天大兴。据载,顺天大兴朱氏始迁祖朱必名,迁自浙江萧山。必名公,字显之,清初远离萧山家乡,北游京师,谋求新的发展,据称他到北京后“结交贤豪”、“数次拥有千金,后来又散之”,到自己死时,竟无钱棺敛,就葬在北京。这样他的一支萧山朱氏便从此在顺天大兴定居下芝。
        必名公生子登俊,登俊年轻丧父,却颇能发奋图强,康熙三十六年(1697)当上了湖北长阳知县,从此开大兴朱氏筮仕官宦的先河。萧山迁大兴的这支朱氏,从此兴盛起来。登俊后来做过四川琪县知县,最后官至中书舍人。其生子文炯、文炳。文炳,字豹采,即朱筠的生父。文炳曾任过陕西咸宁知县、盩厔知县,但数年后因公正刚直丢了官,回到顺天大兴,娶妻生子,四子是:堂、垣、筠、珪。并把全部精力放在儿子的培养教育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炳公的四个儿子全部中了举人,步入了仕途。而四人当中,是著名的又首推朱筠。筠公官任安徽学政,是《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著名的“乾嘉朴学家的领袖”,其弟朱珪官任山西巡抚,抚仁阁大学士。其两个哥哥及其的两个儿子(锡囱、锡庚)历官知县、知州。使顺天大兴朱氏一跃而为举世闻名的望族。
        现存的清道光元年(1821)(大兴朱氏家乘》抄本,记载着大兴朱氏后裔繁衍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