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韩国朱氏
后退
韩国朱氏
       朝鲜半岛是国外朱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韩国现今居住有14万宋代大理学 家朱熹的后裔。其开基祖名潜,系朱文公的曾孙。自宋末浮海东渡高丽,至今已 历770余载,因山川遥阻,世事沧桑,他们与文公故里长期失去联系,彼此音息 不通。但他们慎终追远,怀念故土之情,世代不泯。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后, 随着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乃于1991年10月组成以会长朱昌均先生为首的参拜团,到闽北参加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并参拜朱子墓。从此朝鲜半岛朱子后裔与闽北祖籍恢复了血浓于水的关系, 书信来往不绝,为两国人民友谊史和文化交流史谱写了新的一页。
 
朱潜东渡高丽
       清溪公朱潜是缘何浮海而东,其生平事略如何,鲜为我国朱氏族人所知。今特依据韩国《新安朱氏世谱》及有关史谱,作一简略介绍,以飨读者。
       朱潜,字景陶,号清溪,系朱熹次子朱埜之孙,其世系如下:


 

 
 




 
      在朱潜于南宋绍熙五年甲寅(1194) “生于建阳县三桂里玉枕峰下考亭之在寝”[甲寅年(1194)版《新安朱氏世谱》、《清溪公实纪》,时年文公63岁。朱潜在建阳考亭度过了幼年时代,七岁(庆元六年)时,文公卒;后七年,甫十三岁,聘杨氏女。]
       朱潜的父亲朱钜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曾任顺昌知县。宋开禧二年(1206),居住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来鞨族奴隶主称蒙帝,灭西河燕南,大肆南下侵扰,面对这种形势,朱钜受命与车骑将军崔锡季一道率军北伐,在一次战斗中“力战不屈而殉节”,宋廷褒旌其忠义,“诏封光国侯,谥中武”(同上)。此后朱潜“以蒙为不共戴天之仇,痛哭不已”;“居忧三年,一从家礼,而受学于勉齐黄先生,而克绍家传,作之以造道成德,述之以明理正伦”(同上)。
       宋嘉定十三年(1220),朱潜27岁,被选为大学士、赐文科翰林学士。其时, 蒙古军步步南侵,干戈不息,神州陆沉,而南宋朝廷,权臣主和误国,毫无救亡图存之计。朱潜痛心疾首,十分苦恼。一天,当他读《论语》读到《居九夷章》 时,不禁慨然兴叹,遂“呼门弟子而诫之曰:‘海外青邱,箕圣攸封,素称礼垠, 吾属可居'”(海外有个美丽岛国,是古圣贤箕子的封地,素称礼仪之邦,是我们理想的寓居地方)。于是就在嘉定十七年(1224)春(时年31岁)“袖家谱携二男一女,与门人叶公济、赵昶、陈祖舜、周世显、刘应奎、杜行秀、陶成河七学士浮海而东”(同上)。不久舟泊全罗道之锦城,乃以为家。时当高丽高宗八年,高丽朝廷几次征辟他任门下侍郎,但他终不应召出仕。
       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1243),朱潜五十岁。蒙主闻“宋朝遗民多出东国”, 遂命高丽“大索诸道”,“押送上都”,朱潜亦在搜捕之列,乃改名“积德”,其长子改名“馀庆”,先蒙“避蒙使亡隐于绫城之考亭”,后又移居龙潭之朱茁川新安村,“躬耕读书,接物宽仁”,受到当地土民的爱戴,“号其里曰仁夫里或曰君子里,谓朱茁川曰朱子川”。若干年后,又遇蒙兵侵掠,“复隐于绫城之竹树夫里(同 上)”。朱潜东渡高丽,凡五十三年,卒葬于锦城之南洛阳山下(一名洛灵山)。其子馀庆,字必有,号汝阳,丽朝“高宗末,登恩赐科,官止乐正左丞相,赠枢密院密直司”《汝阳公实纪》载《新安朱氏世谱》总卷),馀庆长子悦,字而和,号竹树,“高丽元宗元年(宋景定元年)登文科状元第,出为南原判官,选国学学录,累迁监察御史,有著述行于世。此后历代簪缨不绝”。
朱子这支几遍朝鲜半岛的后裔,几百年来,始终保持着紫阳世家好学力行、 重仁义、尚气节的优良家风,为传播朱子的理学思想,建设东方文明作出了贡献, 受到了南北朝鲜历代朝野人士的尊重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