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成都市朱氏
后退
成都市朱氏
     成都,四川省辖地级市,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20年,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成都常住人口2093.78万人。
 
 
青羊区、锦江区朱氏
    始迁祖景清公于清康熙“湖广填四川”初(1675年前后),由福建入川,插居成都外东马槽沟御营坝(现属锦江区辖地)。其后裔以“朱永详”之名,于乾隆六 十年(1795)八月,购成都石灰街钟继纯等四人之宇立祠(现属青羊区辖地)。自景 清公以来已传13代,人口约5000人,主要分布在这两个区内。
 
金牛区朱氏
    珍公十七世孙乃寿、乃顶、乃和、乃义四公为始迁祖,于清光绪年间(1900 年前后)自广东五华县转水迁入四川成都酒房圩凤凰桥(现金牛区凤凰山朱家坡 处)开基。裔孙较为分散,情况现不够详细。
 
成华区朱氏
    成华区朱氏始迁祖有两支:
    1、始迁祖珍公十八世孙亭贤公65岁时,于乾隆已卯年(1759)二月携妻魏氏、六子及孙辈十余人,由广东五华县泉砂约迁入成都府成华堰(现成华区龙潭寺街道石马村)乎基:开基以来,已传至11代,人口约1000人。
    2、始迁祖汉宾公,于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带领全家7人自广东翁源县贵塘铺长安乡,西行至成都府华阳县清水沟(现龙潭寺街道所辖)落业,雍正五年(1727)迁至华阳县龙潭寺尾石子岭凉水井开基。
    自汉宾公开基以来,已传11代,人口约2000人。商孙主居龙潭寺和本市龙 泉驿区西河镇等处。
 
龙泉驿区朱氏
    龙泉驿区有朱氏入川祖10位。
    1、始迁祖珍公第十二世孙必达公(卷公独子铭璲公之次子),康熙五十八年 (1719)携妣曾氏及子永盛、永吉、永秀(三岁)自广东省五华县(原长乐县)华城镇齐乐村赤竹凹,迁入成都府华阳县澜泥沟、半节河(现龙泉驿区西河街道龙井村、十陵街道千弓村)开基。同时设立“半节河宗祠”。共育五子,除上述三子外,入川后生永进、永才。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春,必达公之孙朝云公,仿科甲巷总祠之祠门修建“半节河宗祠”之祠门,悬挂匾额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半节河宗祠”被确定为成都科甲巷总祠之陪祠。
    清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朝云公之孙荣元公维修陪祠。同时,修建“朱 子书院”。该书院先后培养出注选训导、五品官、六品官等清代官员。
    开基至今已传12代,人口 2581人,其中男1296人,主要分布在十陵、西 河、大面三镇等处。
    2、始迁祖熹公第24世孙辉贞公(必彩公二子),于乾隆一十九年(1764),自广东长乐县(现五华县)迁入成都府华阳县冯家桥(现龙泉驿区大面镇)开基。 开基以来,已传10代,裔孙主居大面镇,现有685人,男342人。
    3、始迁祖子云公,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九月自广东连平州(现连平县) 首迁西蜀川北,继迁成都府华阳县东外西河场朱家大岭(现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大梁村)开基。已传12代,人口约1000人,裔孙主居十陵镇。
    4、始迁祖正琰公,于乾隆丁巳年(1737)自广东省紫金县(原永安县)龙窝约高塘甲迁入四川简阳大塆(现龙泉驿区万兴乡大熠村)开基。现已传11代,人口约 900人。裔孙主居龙泉驿区万兴乡、洛带镇和简阳。
    5、始迁祖祖恒与其子增贤,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湖南省(大石朱氏)迁入四川简州龙泉驿朱家巷和中街开基。在龙泉驿上沿桥设立宗祠(后朱氏又修“义兴桥”,现柏合镇双桥村三社)。自开基以来已传11代,人口约840人。后裔主要分布在龙泉、柏合两镇。
    6、始迁祖大成公,于明末(1600年前后)由湖北省巴东县擢官,清初辞官, 迁四川重庆府巴县隐居。后徙成都府北门外金花街,康熙九年(1670)朝廷悯恤归正安插新都县潘家街河中嘴耕输管业。嗣后,与其长子文韬公由新都木兰寺和尚增迁入简阳县义三甲头支南岳庙青杠嘴(现柏合镇长埝村五组)开基并设祠堂。自文韬公开基以来,已传12代,人口约680人。
    7、始迁祖方智公(字启安),于清乾隆年间(1737—1795)自广东迁入四川简州粮仁七甲一支石岗塆(现同安镇大坝村五组)开基。自开基以来已传11代,人口约300人。后裔主要分布在同安、洛带和本市新都区石板滩镇。
    8、始迁祖凤生公,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由广东五华县河东镇牛石神潭角迁入四川华邑东关赖家店来龙寺(现十陵街道来龙村)开基。自凤生公入川以来,已传12代,人口约1100人。主要分布在十陵和本市成华区龙潭镇石马村等处。
    9、始迁祖云开公,於“湖广填四川”结束后的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前后,由二子善廷、善茂从广东省长乐县平南镇黄坑文甲塘,将其夫妻金骨背入川, 葬于简州安龙保东路大硚沟斑竹山坎上(现山泉镇桃源村第二组)。善廷、善茂分别在大硚沟和安柏保滥泥沟(柏合镇红学村)开基。长房一脉,曾在龙泉镇东百工堰一带昌盛一时,有以其姓为名的朱家包、朱家坡、朱家堰。入川以来已传 10代,但人丁不旺,仅几十人。
    10、始迁祖吉荣公,於“湖广填四川”结束( 1776年)前后,由广东省长乐县平南镇黄坑文甲塘,迁入简州安龙保东路红岩子(山泉镇和平村)开基。入川时植分叉柏树以资纪念。后人叫该处双柏树。自吉荣公开基以来已传9代,人丁也不旺盛,只有百余人。
 
崇州市朱氏
    崇州市是四川省朱姓人口较多的市县之一。据20世纪80年代的抽样资料, 祟州市朱姓仅次于成都市区及大邑县。
 
彭州市朱氏
    明蜀王从朱椿至第十三代朱至澍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成了大西皇“张献忠剿四川”和清军清剿的对象。在战乱、追杀、天灾、瘟疫的严重威胁下,蜀王宗室的一支仍然存活下来了,他们在广汉三水关磨子桥夜合树(现为成都市金堂县朱家陵)定居。
    彭州白鹿场朱家老院子后的石碑坊上有这样一副对联:“由分封到蜀、自广汉迁彭”。据彭县县志记载,彭县最早的朱氏族人叫朱深秀,他二十四岁即亡,遗二子:朱滋斗、朱滋厚。据白鹿乡志记载朱益淳(又叫朱应纯)是从广汉迁彭县 定居于白鹿乡的第一位朱元璋后裔。朱应纯五个儿子中,一个叫朱三益(端字辈), 人称“三益公"。其裔孙朱清时(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白鹿场为三益公修建了一座“三益书院”,以示纪念。朱元璋在川后裔有数百人。
 
金堂县朱氏
    金堂朱氏始迁祖舜成公,于清雍正四年(1726)七月由粤长乐县(今五华县)大都约石门甲出发首迁四川遂宁府,尔后,再迁金堂县高板升基。自舜成公开基 以来,已传12代,人口约800人。
 
双流区朱氏
    双流朱氏始迁祖4个。
    1、始迁祖天佑公、天伸公兄弟二人,带领家人于清雍正癸卯年(1723)由广东五华县平南镇迁入双流县永兴镇红花堰村开基。入川时弟天伸公已48岁。天伸公曾孙应愃于乾隆十八年(1753)四月修建永兴场朱家老房子及祠堂。自天佑、天伸公入川以来,已传12代,约3600人,主要居住永兴、兴隆镇。
    2、始迁祖乾公,于康熙五十年(1711)自“广东惠州和平(县)古镇迁移西蜀创业于资郡,居十余年,欲徙成都,因事未果,不禄于尘,慈母梁,于乾隆元年(1736) 冬,统余兄弟四人又徙锦城双邑(双流)之东五里而家(应为现‘太禅寺’原朱家院子)”。嗣后兄弟四人:上选创业资州(现资中)龙结石柱庙,建有“朱家祠”; 上红创业于双流县芦稿漕;上进创业于华阳四圣殿;上正迁居于井研县卫家塆。 其道光十九年《族谱》称:乾公裔孙居:锦城、华邑、双流、井研、威远、犍为、资州等处近万人。
    3、始迁祖宗兴公,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带领家人自湖广迁入四川华阳县开基,并在现铜牌村建“朱家寺” (2000年划归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瓦窑街道办事处)。世系为:宗兴,子:万祥,孙:九职,曾孙:训、典、谟。自宗兴公开基以来,已传12代,人口约1200余人,主要分布在华阳镇和高新区境内。并有裔孙居于彭州市海窝子。
    4、始迁祖永仁公,于乾隆初(1736)由湖南迁入双流县。据《民国壬戌年(1922) 全月二十日团年会公立》谱和(大石朱氏族谱)记:“华阳县南门外牧马山六甲(现为双流县公兴镇朱家村六组)'朱家庙'附近祠堂居位奉祖”。朱家庙现地图有标记。已传13代,人口约1600人。
 
大邑县朱氏
    大邑县是四川省朱姓人口较多的县之一。据20世纪80年代的抽样资料,该县朱姓人口仅次于成都市城区。在全县294个姓氏中,朱姓占19位,人口超过千户。
 
蒲江县朱氏
    蒲江县是四川省朱姓人口比例较高的县之一。据20世纪80年代抽样资, 在居住朱姓人口较多的县中列33位。蒲江朱氏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福 建等地。

简阳市朱氏
      简阳市有始迁祖七个:
     1、始迁祖大进公,于清代因“广东人稠地褊,遂孤身入川至简州营业,积 有资财,乃归粤迎廖儒人,同寄书广西,与兄上进求归。上进、大进二公遂同举 家入蜀”。在简州五家墩等处开基。主要居住现简阳禾丰场一带地区,人口数千。
     2、始迁祖俊华公,于清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自广东兴宁县西相竹园 篱朱坑首迁四川仁寿县,再于清乾隆一十五年(1750)移居简州义而乡(现简阳 贾家)一甲地桐麻沟开基。自俊华公入川以来,已传10代,裔孙约2000人。现 有大学生8名,研究生3名。裔孙主要分居贾家、玉成等处。
     3、始迁祖玉庆公(景习公之孙),于清乾隆十年(1745)前后,自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高竺园奉旨入川,始置业于陵阳(仁寿)安下乡王家增。“家计少有,乃置业于简州西芦葭桥玉皇观”(现简阳市芦葭镇)开基。自玉庆公开基以来,已传10代,人口约3000人。现有大学生23名,博士生1名。
     4、始迁祖景澄公,于清康熙庚子年(1720)自粤长乐县(今五华县)南楼 高竹园瓜坑甲迁蜀仁寿县店子垇,雍正八年(1730)徙居简州西乡观音寺斗沟子(石板乡高石坎)开基。自景澄公开基以来,已传12代,人口约1500余人。其 子仕荣公曾为建成都科甲巷总祠捐金五十。
     5、始迁祖景汉公,于清乾隆六年(1741)自粤长乐县(今五华县)高竹园 杉园入蜀,首迁仁(寿)邑方家场安下乡,再由其子仕柱择居于简州西乡烂田沟(芦葭)开基。自景汉公入川以来,已传10代,人口约800人。
     6、始迁祖达海(又名能文)公,与其二弟达洪,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前后自粤长乐县(今五华县)黄肚湖迁入蜀简州东乡大林沟(简阳东溪大林沟) 开基,自达海公入川以来,已传9代,约有裔孙1000人,主居东溪镇。
     7、始迁祖荣学公,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前后,随“湖广填四川”大 军入蜀,其子经阳安(仁寿县下属一地名)到达简州义和乡二甲陈家坊生其二孙。 在现简阳市三岔、玉成开基。自荣学公入川以来,已传14代,人口约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