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四川朱氏概况
后退
四川朱氏概况
    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国23个省之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之间,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  
    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差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四川省分属三大气候,分别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总体气候宜人,拥有众多长寿之乡,如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区、长宁县等90岁以上人口均超过千人。 
    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2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区划。街道459个、镇2016个、乡626个,合计3101个乡级区划。 
    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四川省常住人口8367.4866万人 。 
 
    全省朱姓人口约60万人。据20世纪80年代的抽样调查,朱姓为该省第17 位大姓。朱姓迁入四川,有史、谱可查的:(一)元朝仁宗延佑年间朱朝选以武承袭万户侯,由湖南入蜀。其裔孙分居乐山、资阳、资中等地。(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1378)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12年后朱椿到成都就位,朱元璋亲赐二十字作为后辈的字辈“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 端居务穆清”。(三)明末清初,长达34年战乱和瘟疫,使四川人丁锐减,几乎丧失殆尽。清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鼓励各省贫民入蜀开垦,自此,拉开了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序幕。“湖广填四川”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止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西北的金川之战,历时105年。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艰辛、悲壮、欢欣、痛苦与惆怅,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12个省的移民怀着各自的理想和对夭府之国的憧憬,匆匆踏上背井离乡之路。在这支迁徙的人流中,有不少古邾国后裔……。
    随着朱氏入蜀后裔人口的增多,他们在各自所在地建起了祭祖家庙。省会成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复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显现和提 升,朱氏后裔中的有识之士决定建立省会中心祖(总)祠,以增进氏族凝聚力,昭示宗功祖德,教育子孙。
    首先由广东入蜀的朱熹次子埜公后裔中的珍公之子及真、文、君、祖卿四 公之裔孙为主,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倡首鸠族聚金置基创祠。乾隆“癸卯乡试”、“丙午乡试:”由举子们商议“构宇立祠”及“祠街巷名”之事,决定取 “物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作为立祠之巷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二十九,以“朱祖文即朱熹”之名用纹银七百两,购“成都府华阳县城内北打金街科甲巷(诸葛庐)范、刘两姓七人之宇立祖祠”。成都“科甲巷”从此得名。
    其次,由朱熹三子朱在之玄孙大郎公(字嘉端),福建入蜀后裔以“朱永祥” 之名,于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十六购成都石灰街钟姓四人之宇立祠。
    第三,清嘉庆乙亥年(1815)朱廷禄、兆扬、凤苞、道镐等发起的总祠统修 《族谱》工作正式启动。并首倡制定自文公以来28世后28字世辈法则。后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择城东三十里的半节河宗祠为总祠之陪祠。该陪祠及现 “朱熹宗祠”已于2003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省各市、州、区、县朱氏概况中入川始祖,断限时间为清末。清末民初在总祠登记入川始祖达120余支。时至今日,全省183个县(区、市)基本都有朱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