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简称“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广州。因古地名广信之东,故名“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下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
早在40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此生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 南后,广东省内设南海郡,明代设广东布政使司,清朝为广东省,相沿至今。
广东姓氏繁多,约有400多个姓氏,其中朱姓是大望族之一。据资料记载, 广东朱氏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少数来自江苏、湖南、广西。虽有的同一支系记 载不一,但总体看来,有四大派系:一是紫阳朱氏后裔,即考学始祖朱熹一脉, 他们中多数于宋末、元代、明代由福建各地直接迁入或经由江西迁入,人口约有 68余万;二是福建莆田始祖巩公一脉,他们于北宋末或明朝中叶时由福建迁入, 人口约有21万人;三是朱虎后裔,后梁太祖朱温长兄朱全昱一脉,于元朝末年 由湖南汝城县下桥村迁入,人口约6千人。四是惟节公一脉,于元朝末年由江苏句容县朱家巷迁入,现传26代,人口约8千人。另有少数至今未知自己的始祖何系何房。据现有资料看,最早入粤的朱氏是福建莆田始祖巩公的第九代孙古绰公,于北宋末年迁入澄海南微开基。东莞市鳌峙塘始祖朱满公和广州市黄埔区横沙始祖朱澄公,均为朱熹的第四代孙,宋末由福建迁入。在宋代和元代时广东朱氏人口不多,从明初开始人丁逐渐兴旺,尤其到明末清初时,人丁发展迅速,省内迁徙不断:特别是因世乱避难,或经营生意或授朝廷使命等原因,开始逐步往广西、云南、四川和东南亚、香港、澳门等地扩散,到了清代中期后,徙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有部分又迁回福建、江西。
一、紫阳朱氏后裔,考亭始祖朱熹公一脉
朱熹公生三子:塾、埜、在(顺德仙涌朱氏谱载生四子:塾、埜、埾、在, 埾公是其始祖),各房都有后裔在广东繁衍生息,其中埜公后裔人数为多,塾公 后裔人数为次,在公后裔较少。
1、 塾公后裔入粤始祖及其分布情况:
(1)塾公之孙浚(浚明)公,字深源,号尚友,是宋理宗公主赵氏的驸马, 其髪妻薛氏生二子:友樟、友梓。长子友樟的后裔红、纬、錪公均为朱熹公第十 三代孙,于明景泰元年(1450)至成化年间(1465—1487)携妻儿分别由福建上杭瓦子街迁入始兴开基,其后裔分迁粤北地区的曲江、仁化、南雄、乳源、乐昌等地,錪公后裔迁南雄,另一始祖炳公的后裔由福建经江西大余再迁入南雄。现传22代,人口约3万多人。
(2)塾公之孙满公,字古溪,号尚节,于宋末由福建迁入东莞鳌峙塘开基 (如今有坟墓为据),后裔分迁博罗园州镇上南村、石湾镇铁场村、东莞横沥镇半仙山、常平镇板石村委南埔村、坑口菉家州峡内、杨梅州、黄家山、花都区等 珠三角一带及河源、海丰、英德等县(市),现传29代,人口约5万人左右。
(3)万三公,梓公之三子,塾公之十世孙。于元末明初由母陈氏携带,经福建宁化石壁村迁饶平枫林村开基,裔孙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及丰顺、惠州等地, 丰顺尊万三公为始祖,现传25代,人口约万余人。
(4)万五公,梓公之五子,塾公之十世孙。于宋末元初时为避战祸由福建汀州府宁化石壁村迁入潮州府金山下仙仿基(后称朱屋巷),官任潮州府儒学正堂,明永乐四年(1406)游于海邑丰政都拔溪(白溪),今丰顺县黄金镇清溪村,见水草优美,遂卜居此地。现传28代,人口约4万人,裔孙散居在丰顺县13个乡镇和揭东、潮安等地,部分迁粤北、潮汕、广州等地区。
(5)塾公第十六代孙金昆、玉季公兄弟,于明嘉靖五年(1526)由福建东山五都山后村迁入饶平海山黄隆开基,现传22代,裔孙分居本县各乡镇及分迁汕头市濠江区、潮州、潮安、普宁、南澳、澄海、海丰、陆丰等县(市)。
2、埜公后裔入粤始祖及分布情况:
(1)埜公次子铨公生子有两种记载:
①铨公生三子:执圭、秉圭、元圭。其中元圭公一脉在广东,而且比较昌盛。 此支记载不一,综合如下:
A、兴宁始祖章甫公,有两种记述。其源流为:
第一,熹—埜—铨—元圭—禹佐—宾可—章甫(字成宝,度朱五郎,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入),生一子:泗,泗生全五,全五生九子:友光、友张、友庆、友明、友瑞、友忠、友龙、友祯、友亮、其中:友忠、友祯、友亮在兴宁朱坑立业。
第二,熹—埜—铨—元圭—禹佐—宾可—章甫(字成宝),生九子:珖、珍、瑾、荣(原字:王+荣)、瑺、球、玘、瑜、琼。琼公生一子:焕章。
B、五华、紫金、博罗、惠阳等地另有两种不同记述,其源流是:
第一,熹—埜—元圭—尚致—朝卿—德善—永元—务仁—深宇—子绅—若丹—嘉海—升浩—庆孙(字千祖,号育贤)—宝瑛(仍在江西吉安),生九子: 珖、珍、瑾、荣(原字:王+荣)、瑺、球、玘、瑜、琼。除珖公留居江西,球公迁广西外,其余 七子和部分球公裔孙均迁入广东开基。其中珍公迁长乐(今五华)县开基;瑾公 迁兴宁朱坑立业;荣原字:王+荣公迁河源县开基,瑺公迁翁源丹竹坡立业;玘公迁高州府; 瑜公迁龙川开基;琼公迁兴宁竹丝湖立业。此记载最为普遍。
第二,熹—埜—铨—元圭—兴隆—明—正—德全—伯轩—钊—宝瑛(仍在江西吉安)生九子:珖、珍、瑾、荣(原字:王+荣)、瑺、球、玘、瑜、琼。
上述记载虽多样化,但从源流世系的记述可以看出是元圭公的后裔,章甫公是否宝瑛公,有待考证。元圭公后裔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兴宁、五华、紫金、丰顺、河源、潮汕一带和惠阳地区各县(市)、广州、佛山及粤西地区等40多个县(市)。现传27代,人数近18万人。九子中,五华始祖珍公一脉最为昌盛。
②根据佛冈县朱氏始迁祖源流资料载:铨公生五子:溥、湜、洵、澹、淮。
其中洵公之孙文焕(炳公),字表怀,号漱石,熹公第六代孙。生二子:继贤、裔贤。进士,宋大理寺平事,抗元英雄。原载清远(今佛冈)上、下岳始祖。于宋末元初时由福建迁入。其裔孙主要分布在佛冈、清远、清新、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肇庆、中山、南海、三水、从化、增城、茂名和广州市白云区、花都区等地,是广东朱氏中较强大的一支。现传30代,人口 20多万人。
(2)据《考亭紫阳朱氏总谱》记载:塾公三子铎公之子朱澄公(广州市博物馆越秀山五层楼碑记载,朱澄公是塾公之孙,考亭总谱载是埜公之孙),朱熹公第四代孙。是最早入粤始祖之一。于宋末时由福建迁入广州市黄埔区横沙开基。现传32代,人口约为8万余人,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广州黄埔区、白云区、番禺区,东莞谢岗镇、桥头镇、清溪镇、莞城,惠州市惠阳区沥林镇、新圩镇和增城、茂名等地。
(3)据梅县隆文苏田村朱氏谱载:埜公四子铚公的次子濂公生乘公(字友樟)。 棐公生一子:炳。炳公生五子:埙(念一郎,万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 念五郎。其中念二郎,谥肇成(埜公六世孙),妣彭氏大娘,生四子:万一郎、万 二郎、万三郎、万四郎,约于元朝中后期前后由福建宁化迁入广东嘉应州松源葵坑定居,其后裔多居梅县隆文苏田、蕉岭县内及梅州城附近,现有5300余人口, 另外迁广西7000余人,两省区共有12300多人。
(4)据和平县朱氏源流资料记载:埜公四子铚公的第十代孙廷琛公,字启传,号子渊,佩公之长子,熹公的第十二代孙,是和平县始祖。现传24代,人口约8万余人,其后裔大多分布在粤北地区和平、新丰、翁源、河源、龙川、佛冈、阳山、连南、连山、英德和粤东地区部分县(市)。
(5)埜公四子铚公的第十三代孙,熹公第十四代孙洪珍公,讳景光,字白玉,号基山,别号炳国,明朝举人,友通公之次子。于明弘治二年(1489)由江西安远板石堡迁入广西博白县开基。传至第八代孙文辉公,于明、清之交时由广西博白迁入遂溪附城吕梓村立业。现传16代,人口二千多,分布在本县附城镇、黄略镇两地。
3、在公后裔在广东的情况:
据资料记载,在公次子钦公第八代孙彦明公,号鸾,于明弘治年间(1488- 1505)由福建建阳县迁入兴宁北厢(今宁中镇)古塘村开基。至今传19代,人口 2093人。另有部分外迁惠州、博罗等地,人数未详。
二、 福建莆田始祖玑公一脉
1、惠来、潮阳、陆河三县始祖承信公,系福建莆田黄石里始祖玑公的十二 世孙肇琳公之子。于元末任潮州刺史,是为入粤始祖。承信公生三子:长子君玉 潮阳(今潮南)溪美朱村;次子君载创居惠来;三子君赐创居海丰吉康都(今为陆河县河口北溪),承信公裔孙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各县(市),现传26代,人口约 16万左右。
2、珩公,子雍公之子,玑公的廿世孙。明中叶时得知粤西化邑地广人稀, 遂由福建莆田黄石里井埔村迁入化州平定珠塘开基,至今传24代,总人口有二 万五千左右(其中绝大多数迁广西陆川、北流等地,留居广东的仅有500余人)。
3、元益公,平让公之子,定诚公第十四代孙,玑公后裔。生一子:景聪,进士,授潮州府通判。于明中叶奉父母由福建莆田迁入梅县丙村通朱坝开基。现 传24代,人口约五万,分布在梅县各乡镇和和平、清远、大埔、蕉岭、丰顺、 兴宁、新兴及潮汕地区一带。
4、福建莆田始祖玑公的第九代孙古绰公,于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期间,由 莆田琳井迁入澄海南微(称北朱)开基,是最早入粤始祖,其后裔被文公后裔所同化。
三、朱虎后裔,后梁太祖朱温长兄朱全昱的第29代孙孟阳公,于元朝末年, 由湖南汝城县下桥村迁入仁化县董塘镇大富村开基。现传26代,裔孙5000余人, 分布在仁化、怀集、乐昌、乳源、曲江等地。
四、江苏金陵句容惟节公一脉,据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族谱记载:始迁祖仲明公,号魁一,祖籍金陵(南京)珠巩巷,曾祖父贤璋公迁句容居住,生子定邦。邦公生荣国,荣国在句容生七子:伯明、仲明、叔明、季明、列明,次明、序明。为避难,兄弟七人各自逃生,仲明公抛妻弃子逃离金陵,几经周折,于明洪武四年(1371)定居连山。现传26代,居连山裔孙1560人,分迁本省连南岩口、寨岗;连州附城湟本,西岸奎地,洲陂上塘,相思洞;阳山的同冠;还有清远、怀集、潮州及广西荔浦、梧州、贺州和四川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朱氏总人口有100余万人,分布在全省81个县(市、区)的乡镇村。人口多,分布广,主要聚居在粤东地区和珠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