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是湖南省下辖地级市,史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江上游;越岭逶迤东、南,雪峰山耸峙西、北,资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中间为丘陵盆地。东与衡阳市为邻,南与永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接壤,西与怀化市交界,北与娄底市毗连;介于北纬25°58’~27°40',东经109°49'~112°57'之间,总面积20824平方千米。邵阳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其中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2017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截至2020年11月,邵阳市常住人口为6563520人。
邵阳市朱氏人口约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7%,全市共有姓氏718个,朱姓列全市19位。
朱氏人口在各县(区、市)的分布是:邵阳市区18446人;邵东县7826人;新邵县14585人;隆回县2340人;洞口县5678人;绥宁县1858人;城步县19370人;武冈市8537人;新宁县4127人;邵阳县8463人。
据查邵阳市范围内的几种《朱氏族谱》,邵阳朱氏主要有四大宗支构成:
一、南宋文公朱熹后裔:约6万余人,是邵阳市内朱氏的主要一支,下分6大房系:
1、斛公房:朱熹六世孙录承公长子朱斛,于明洪武二年(1369)封宝庆指挥使、后升任宝庆卫,告老卸职落籍宝庆府大东路朱家冲(今新邵县陈家坊镇朱家村),后裔散居陈家坊、雀塘、潭府,邵东县的黑田铺、水井头以及洞口县等地。
2、胜公房:录承公次子朱胜,于洪武五年(1372)封宝庆都尉,告老卸职定居盘庆府城内朱家井(今曹婆井,属大祥区),后裔大多居住在新邵县的陈家坊、太芝庙、雀塘、潭府,邵东县的廉桥、范家山以及邵阳县等地。
3、璋公房:录承公三子朱璋,于明建元元年(1399)由江西婺源迁居宝庆府内九井湾(今属大祥区),后裔大多居住在今大祥区板桥乡和邵东县魏家桥乡一带。
4、隐公房:录承公晚子朱隐,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由江西吉安府迁居宝庆府大东路黄龙桥(今属邵东县黑田铺镇),后裔多住邵东县的黑田铺、范家山、廉桥、两市镇,新邵县的陈家坊等地。
5、铭公房:朱熹后裔朱铭四世孙朱俊福、朱荣绍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百村迁居湖南宝庆府大西路银录村(今新邵县寸石镇银录村)和竹头湾村(今新邵县严塘镇),后裔多居住在银录、严塘、酿溪、陈家坊,邵东县的范家山,市双清区的高崇山等地。
6、德誉公房:文公朱熹后裔德誉公,于洪武十七年(1385)由江西移民湖南祁阳,派下七支为:达、灿、秀、简、椿、耀、志,分别定居在祁阳、祁东和冷水滩等地,人口达24000余人。椿公房后裔于清乾隆初年,由祁东县的乔木塘迁居到宝庆府的南路郦家坪、罗城(今属邵阳县郦家坪镇和罗城乡)一带;随后,椿公房后裔的另一支又从祁阳县的朱家桥迁居到宝庆府南路的诸甲亭、五丰卜(今属邵阳县的诸甲亭乡和五丰铺镇)一带。繁衍生息300余年,大部分居住在邵阳县,少数居住在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等地。
二、明太祖朱元璋后裔。
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岷庄王朱楩,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由福建漳州迁居武冈县邓元泰镇。岷庄王三世孙简王朱膺丕生三子,次子彦池和三子彦澈分别定居武冈县邓元泰镇和江塘乡,子孙繁衍生息500余年,已传至20多代,人口近10000人,大部分居住在武冈市,少数居住在洞口县的高沙、南泥和新宁县的万塘乡一带。
三、湘乡大石朱氏后裔:
始祖朱大清系湘潭市唐兴湾朱通之六子,于南宋初年择湘乡县大石乡(今属双峰县)开基创业。朱大清十一世孙朱希政于元初在大石乡赛牌形村立基。其三世孙朱必登于明初迁居宝庆府西路五星乡津溪村(今属新邵县巨口铺镇)一带,后裔在邵阳市境内的有6800余人,居住在新邵县境内的为2447人,其余的4300多人分别居住在洞口县、邵阳县、新宁县、武冈市、城步县和绥宁县等地。
四、庐陵朱氏胜非公后裔:
胜非公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进士,初任江州知州,高宗朝两拜右相,封怀王,谥忠靖。姑为钦成皇后。子伯材公封福国公,谥僖靖王。伯材公长女为仁怀皇后,次女为郓王妃。因此,孝宗帝御赐“一门三作后,二世两封王”的金钉表彰。胜非公孙孝庄公在庐陵建祠供祀,南宋文公朱熹亲自作祠堂祭。
胜非公后裔中公于明嘉靖年间(1522至1566)由江西入湘,定居隆回滩头,其后,部分子孙又迁居宝庆府东乡泥湾(今邵东县范家镇辖内)定居。繁衍生息约500年。据庐陵四修族谱(2000年修)载:庐陵胜非公在湘后裔共有13488人,现定居在邵阳市辖内的约100000余人,分为九房,集居地主要是市内的蔡鍔村、蒋诃桥村、板桥村、李家山、大水田、铁砂岭和隆回县的滩头镇、邵东县范家山镇等地,主要专邵东县的周官桥乡、新邵县的严塘镇、武冈市的蔡塘乡,新丁县、邵阳县、洞口县等。
除以上四大支外,还有一些小支系,尚不清楚。
邵阳市城区朱氏
邵阳市区位于邵阳市境东北部,资水与邵水汇合处。西汉初为昭陵县治,属长沙国。自晋至清,为历代郡、州、府、路、县治所,古称宝庆府。1949年设市,1977年升格为省辖市。市区面积436平方公里,辖4镇12乡,13街道办事处,人口63万人。
据20世纪80年代末统计,朱氏人口在市区计18446人(现近2万)。其中大祥区10346人,双清区7247人,北塔区853人。查市郊有关族谱记载有以下几支:(1)紫阳朱氏后裔:①朱熹六世孙朱录承所生斛、胜、璋、隐四子,在宝庆府内和各地发脉,后裔兴旺。元末朱斛、朱胜兄弟随朱元璋征战灭元有功,洪武二年(1369)封朱斛为宝庆指挥使,后升任宝庆卫。朱胜于洪武五年(1372)封宝庆都尉。朱斛告老卸职落藉宝庆府大东路朱家冲(今新邵县陈家坊镇);朱胜告老卸职落藉宝庆府城内朱家井(今曹婆井,在邵阳市大祥区)。他俩兄弟后裔有5000余人,分住在邵阳市区,其余在新邵、邵东、洞口、邵阳县等地。老三朱璋于明建元元年(1399)由江西婺源迁宝庆府城内九井湾(今邵阳市大祥区范围内)落籍,后裔在邵阳市约有10000人,大多数居住在近郊板桥乡,该乡是邵阳市朱氏人口居住最集中、最多的乡。老四朱隐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宝庆府大东路黄尤桥(今属邵东县黑田卜镇)落籍,子孙后裔约7000人,散布在邵东、新邵和市区之内。②朱熹后裔朱铭四世孙朱俊福、朱荣绍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百村,迁湖南宝庆府大富路银录将(今新邵县寸石镇)和竹头湾村(今属新邵县严扩镇),繁衍生自至入六百余年后裔8000人,居住在新邵、邵东,邵阳市区也有相当一部分。(2)湘乡大石朱氏后裔:始迁祖朱大清于南宋初年由赣入湘,择湘乡县大石乡(今属双峰县)开基创业。朱大清十一世孙朱希政于元初在大石乡赛牌形村立基。其三世孙朱必登又于明初迁到宝庆府五星乡津溪村(今新邵巨口卜镇)后裔在邵阳市境内约6000人,有相当一部分住在市直三区范围以内。(3)凤阳皇族朱氏后裔: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岷庄王(即岷王)朱楩由福建漳州迁武冈县邓元泰镇定居。岷庄王三世孙简王朱膺丕生三子,长子靖王朱彦法从武冈邓元泰镇迁往长沙棠坡定居,成为长沙棠坡多福堂始祖。即共和国前任总理朱镕基的祖宗。朱镕基的三伯父朱介侯之幼子朱天池(镕垂),即明太祖朱元璋十九世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分配到邵阳市工作而定居邵阳市,高级经济师,曾任邵阳市政协常委。
武冈市朱氏
武冈地处南岭山地与湘西山地交接地带,元末以前人口稀少,明朝以后才逐步增加。据20世纪80年代末统计朱氏人口8537人,现今不会超过一万。目前已查明有:(1)凤阳朱氏皇室后裔:即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岷庄王朱楩,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由福建漳州迁武冈县邓元泰镇定居,岷庄王三世孙简王朱膺丕生三子,次子彦池和三子彦澈分别定居武冈县邓元泰镇和江塘乡,子孙繁衍生息五百余年,已传至21代。今武冈市8000多名朱氏人口绝大多数是此二公后商。(2)湘乡大石朱氏后裔:始迁祖朱大清于南宋初年由赣入湘,其后裔朱希政之三世孙朱必登于明初由湘乡迁入宝庆府五星乡津溪村(今属新邵巨口卜镇),该支系在其后有一部分后裔迁武冈定居。
邵东县朱氏
邵东县共有朱氏人口近8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7%。现已初步查明,居住在邵东县内的朱氏,主要是南宋文公朱熹的后裔。还有庐陵胜非公的后裔,主要房系是:
1、朱隐公后裔。文公朱熹六世孙录承公的第四子朱隐,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迁宝庆府大东路黄龙桥,(今属邵东县黑田卜乡)定居,至今580年,子孙近7000人,有5000多人居住在本县黑田卜乡、廉桥镇、牛马司镇、范家山镇等地,这是邵东朱氏的主要一支。
2、朱斛、朱胜后裔。文公朱熹六世孙录承公长子朱斛,于明洪武二年(1369)封爵宝庆指挥使,后定居宝庆大东路朱家冲(今属新邵县陈家坊镇)。录承公次子朱胜亦于洪武五年(1372)封爵宝庆都尉,后定居宝庆城内曹婆井,其子孙大多居在今陈家坊、雀塘、太芝庙一带。斛、胜二公子孙兴旺,居住在邵东黑田卜、廉桥、牛马司、范家山一带的今有1000人左右。
3、朱铭后裔。以新邵县寸石镇银录村一带为主要居住地的铭公后裔,在陈家坊、雀塘一带也散居了不少。据1994年续修的《朱氏族谱》载:铭公后裔共有11000余人,其中有400人左右住在邵东县的范家山镇和邵阳市郊的高崇山等地。
4、朱璋后裔。文公六世孙录承公三子朱璋的后裔,主要定居在邵阳市大祥区的板桥乡和蒋和桥乡(蔡铐故居所在乡)。这两个乡以前都属邵东县的魏家桥区,上世纪80年代市区扩大,板桥、蒋和桥划为邵阳市郊区。现居住在魏家桥的500多朱氏人口,都是朱璋和庐陵胜非公的后裔。
5、 庐陵胜非公后裔中公,于明嘉靖年间由江西入湘,一部分后裔定居今范家山镇泥湾村、周官桥乡、魏家桥乡等地,全县共计约1000人。
邵东县朱氏人才辈出。从1977年恢复髙考后,被全国高校录取的有450多人,到欧、美留学的7人。现有市、县领导干部5人,少将1人。
邵阳县朱氏
邵阳县共有朱氏人口846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92%。现初步査明,主要分为三支:
1、紫阳朱氏祁阳德誉公支后裔。清乾隆初年,由祁东县的乔木塘迁来一批朱氏到宝庆府的南路郦家坪、罗城(今属邵阳县郦家坪镇和罗城乡)一带定居,随后又从祁阳县的朱家桥迁来朱氏裔孙到宝庆府南路的诸甲亭、五丰卜(今属邵阳县诸甲亭乡和五丰卜镇)定居,繁衍生息300余年,已达2400余人,这一支朱氏,属祁阳县境内的德誉公后裔。
2、湘乡大石朱氏后裔。邵阳县的长阳卜、岩口卜、志木山与新邵县的小塘、烂坝、五星是毗邻地带原同属邵阳县西路。湘乡大石大清公后裔必登公,于明初由湘乡县赛田迁居宝庆府西路五星(今属新邵县),至今600余年,人口6000余人。居住在五星、小塘、烂坝、文仙庙(今属隆回县)、岩口卜、长阳卜、志木山、皇安寺等地。1952年划县时,朱氏人口也就归属两县。据五星1998年七修族谱载:朱大清在五星的后裔共6200余人,其中居住在邵阳县长阳卜等地的有1890人,祖源见《双峰县朱氏》。
此外还有居住在塘渡口镇、九公桥镇、谷洲镇、金称市镇,长乐乡等地,约3000余人,是朱文公后裔。1994年续修的湘中《朱氏族谱》只载了上述数字,没有细列斛、胜、璋、隐、铭各房有多少人。散居在邵阳县各乡、镇的朱氏人口还有1200多人,是哪一宗支的尚未查清。
新邵县朱氏
新邵县朱氏族人较多,现今已达17000余人,几乎遍布全县。主要分布在寸石镇、陈家坊镇、巨口卜镇、酿溪镇、雀塘镇和谭府乡,最少的大新乡有23人。全县姓氏685个,朱姓人口列11位。目前已调查到的有下列几支:(1)紫阳朱氏后裔一朱熹名下一脉:①朱铭四世孙朱俊福、朱荣绍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吉安泰和县千秋乡水百村,迁至宝庆府大西路银录村(今属寸石镇)和竹头湾村(今严扩镇),繁衍生息,至今600余年,已有后裔5000余人居住在新邵县内。②文公六世孙朱录承之子朱斛、朱胜兄弟,于元末随朱元璋部南征北战,灭元有功,明洪武二年(1369)朱斛被封为宝庆指挥使,后升任宝庆卫。朱胜于洪武五年(1372)封宝庆都尉。尔后朱斛落籍宝庆府朱家冲(今属陈家坊镇);朱胜落籍朱家井(今叫曹婆井,属邵阳市大祥区),开基发脉,现两兄弟后裔居住在新邵县内的已达7000人以上。(2)湘乡大石朱氏后裔——朱大清一脉。朱大清十一世孙朱希政于元初安基大石乡赛牌形村,其三世孙朱必登又于明初迁至宝庆府五星乡津溪村(今巨口卜镇)。尔来至今600余年,已有后裔2447人居住本县,此外还有3544人(1998年数),散居在新化、娄底、武冈、冷水、洞口等县、市。
新邵县朱氏发达兴旺,名人辈出。有副部级干部1人,地厅级6人,博士2人,教授1人。
隆回县朱氏
隆回县有朱氏人口20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2%。主要分布在县城桃洪镇、高坪、周旺卜、大桥、六都寨、桐木桥、大观、岩口等乡、镇。据初步査证:
湘乡大石大清公后裔约有1000人居住在隆回县,祖源见《双峰县朱氏》,是隆回县朱氏的主要一支。他们都是从新邵县五星一带逐渐移居到隆回县,因隆回的东部与新邵县的迎光乡、五星等地是相邻地带。据五星1998年七修族谱载;大清公后裔有1860余人居住在隆回、新宁、新化等县,其中新化县不足200人,大部分在隆回县,故推算为1000人左右。其他朱氏人口,均是文公朱熹的后裔,具体是哪一支脉,尚未查清。公元1664年,明朝被李自成推翻,随后清兵入关,到处搜寻、追杀朱明皇室,朱姓人家也遭劫难,在宝庆府(今邵阳市)的范围内,许多朱氏人家,举家西迁,进入隆回等地。这些西移之家,大多是从宝庆府城内和陈家坊、黑田卜、板桥、银录等乡村迁出的,都是文公朱熹后裔。1994年湘中朱氏续修《朱氏族谱》,隆回县境内的这部分文公朱熹后裔,也都寻宗归族,参与了续修《朱氏族谱》。
洞口县朱氏
洞口县共有朱氏人口56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3%。主要有二大分支:
1、紫阳朱氏后裔。明正德十一年(1516),斛公7世孙朱武纪、朱武纬兄弟,由宝庆府大东路的陈家坊迁入武冈县毓兰、花古一带(今属洞口县毓兰乡)定居,至今490年,繁衍子孙已达20代,共计2300余人,大部分住在毓兰乡。这是洞口县朱氏人口最集中的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斛公18世孙朱振露,字雨庭,年方20岁,组织20多个房亲兄弟,到武冈县黄桥卜(今属洞口县黄桥镇)经营工商业,主要是开办纸厂和染房。这些人后来都在黄桥卜一带成家立业,繁衍生息近100年,人口820余人。民国初期,斛公19世孙朱家义、家羲、家成三兄弟,带领全家到今洞口县黄桥卜经商,主要是开书店和百货店。家义三兄弟的子孙共80余人。
以上3000余朱氏人口,均为斛公子孙,即文公朱熹在洞口县的后裔。
2、希政公后裔。据新邵县五星朱氏七修族谱载:希政公3世孙必登公之子于清康熙初年,由宝庆府五星乡迁居武冈县江口(今属洞口县江口镇)。至今300余年,子孙已超1500人,大多居住在江口镇和那溪乡。这一支派是属湘乡大石朱氏即朱大清后裔。
3、凤阳朱氏后裔。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岷庄王朱楩后裔彦池和彦澈,定居武冈县泰元镇和江塘乡等地,子孙兴旺,约8000余众,其中一部分居住在高沙、南泥一带,约500人左右,1952年划县时,归属洞口县。
绥宁县朱氏
绥宁县有朱氏人口1858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0.53%。分居在长铺镇、武阳镇、李熙桥镇、唐家坊乡、瓦屋乡、枫木团乡等乡、镇。明亡,宝庆府城、乡的朱氏西迁,一部分进入绥宁县境,这些都是南宋文公朱熹的后裔,时过境迁,他们与祖籍基本上失去联系,1994年也未参与湘中续修族谱,还有那些宗支,详情待査。
新宁县朱氏
新宁县有朱氏人口41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主要分布在金石镇、回龙镇、黄龙镇、飞仙桥乡、万塘乡、靖位乡等乡镇。其主要宗支是:
(一)湘乡大石朱氏(今双峰大石朱氏)大清公后裔约600人,是由新邵县五星一芯迁入,主要居住在回龙镇、黄龙镇。
(二)文公朱熹后裔德誉公房约400余人,是从祁东县、祁阳县迁入,主要居住在靖位乡。
(三)明太祖朱元璋后裔约500人,由武冈市江塘乡、朱溪等地迁入。万塘乡位于新宁县和武冈市的接界处,是两县(市)朱氏人口的混居之地。
(四)文公朱熹后裔,斛、胜、璋、隐、铭公房的2500余人,由宝庆府(今邵阳市)的陈家坊、黑田卜、银录、板桥等处迁入新宁县的金石镇、回龙镇等地。据1994年续修的《朱氏族谱》载:“崇祯十七年(1664),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闯王李自成南下,清兵追杀朱明皇室,朱氏人家人人自危,纷纷逃难,宝庆府境内的城乡朱氏,变卖家产,举家迁移,一年之内,有数以百千人家逃亡新宁、城步、绥宁、隆回、黔阳等湘西边远大山区安居。”这些迁徙之家,均为文公朱熹后裔,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340余年。这是新宁县境内朱氏人口最大的一支。1994年参加了续修《朱氏族谱》。
城步苗族自治县朱氏
根据城步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城步县的朱氏人口20000多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49%,是县内六大姓氏之一。全县10乡镇,均住有朱氏人口,具体分布是:儒林镇3222人员;茅坪镇2951人;西岩镇3915人;丹口镇1612人;五团镇1082人;威溪乡935人;长安营乡853人;白毛坪乡2316人;兰蓉乡1028人;沙坪乡1466人。
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朱氏人口是邵阳市内各县、市最多的县,人口比例更是远远高出其他县、市。从1994年续修的《朱氏族谱》载:明亡之后,宝庆府的城乡朱氏,为逃清兵追杀,大举西迁,一部分进入城步境内,繁衍生息350余年,这支朱氏人口,均属南宋文公朱熹后裔。1994年此支也没有参加湘中朱氏续修族谱。其他宗支尚待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