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永州市朱氏
后退
永州市朱氏
     永州,雅称“潇湘”,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下辖2区9县,总面积2.24万平方千米 [36]  ,地势三面环山、地貌复杂多样。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永州市常住人口为5289824人。 作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名单城市 [33]  ,永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境内通过湘江北上可抵长江,南下经灵渠可通珠江水系,自古代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是湖南通往广西、海南、粤西及西南各地的门户。
 
永州市冷水滩区朱氏
     冷水滩朱氏是紫阳朱氏分支的后裔。文公朱熹后裔德誉公,于明初由赣迁祁阳,子孙繁衍发达,分为7支派。誉公房侄耀公为其中一支派,其后裔迁居冷水滩市的普利桥,现有裔孙2700多人。
 
永州市零陵区朱氏
     零陵区福田江边朱氏,其始迁祖朱志瑶,于明朝初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湖南零陵县福田江边谏山脚下开基立业(数十代后有一部份后裔移居马鞍岭),历明、清、民国、共和国至今已六百余年,人丁兴旺。现已传至二十九代,人口愈万,播迁广东、广西、四川等省,散居湖南所属祁阳、宁远、道县、新田、桂阳、衡阳、邵阳等十一个县(市)。现集中居零陵区福田江边后裔者达3000余人。
     零陵区朱氏还有江华三门寨朱氏的后裔。其始迁祖朱元扬于清康熙年间,自江西彭城迁至江华。繁衍数代后,后裔分迁到永州、江永等5个县市。
 
道县朱氏
     道县地处南岭山地,元末、明末以后不少朱氏族人到此开基拓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到3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新车、午田、八家、土墙屋、沙幼江、麦山河、宝塔脚、赤源、午田、新屋、柑子园等地,其中以新车朱氏为主。
     新车朱氏。始迁祖朱政,乃朱鼎臣之二子。据《新车朱氏族谱》载:唐中和元年(881)时任都知兵马使的朱政奉朝庭之命,率三万大军攻打黄巢起义军,从山东济南南下,过荆州、衡阳,直逼贺州(广西)。得胜班师途中,路过“日月相会”(今江永县,当时称永明县),政公身患重病,自知难以北归开封,见道县新车山清水秀,地土肥沃,遂上表朝庭,解甲归田,落籍新车。生有三子:南强、南武、南仲。三兄弟在新车一带垦荒造林辛勤耕耘,繁衍子孙开创基业。若干代之后,朱南武的后代往江华县界牌乡贝芝头村发脉,后裔散居江华大小18村,老大朱南强的后代迁居八家村等地。只有老三朱南仲的后代一直住在新车村。老大朱南强和老三朱南仲后裔以新车村为中心,逐步迁徙向蚣坝、沙幼江等地扩散。今已传至20代,人口近3万。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湖南朱氏谱牒资料,朱政可能是最早迁湖南的一支始祖。后裔现时分散在湖南道县、江华、江永及广西贺县,有谱可査的大小共计50余个自然村,其中以道县八家村一支人气最旺,现有1100余人。世代名人辈出。有县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9人、大学12人、博士研究生1人。
     据江华县宗亲提供的资料:江西婺源朱瑰公的后裔有一支在今道县午田村,达2000人之多,其情不详。
 
宁远县朱氏
     宁远朱氏有一支始迁祖是朱上琳,上略兄弟(与蓝山县正市田心村朱氏始祖是同胞),系广东乳源朱氏始祖朱亮(明二郎)第10世孙,属考亭紫阳朱氏后裔。于清乾隆年间从乳源潦水(今乐昌县秀水镇)迁居宁远大界乡月亮嘴村。至今200余载,有裔孙近500人。
     道县新车,朱氏朱政后裔,有一部分散居在宁远县境,其人数不详。
 
江永县朱氏
     江永县朱氏有两支:—是江华三门寨朱氏的后裔。其始迁祖朱元扬于清康熙年间,自赣彭城迁居江华,繁衍数代后,其后裔分迁到永州、江永等5个县市。
     二是道县新车朱氏的后裔。也称唐朝都知兵马使朱政的后裔。政公原世居山东莒州,朝廷令其率军征讨,兵到广西,班师时,因病逝于道县,其子落籍道县新车,开创新车朱氏。其后裔分迁江华、江永、宁远等地。
 
蓝山县朱氏
     据八溪洞《蓝山朱氏族谱》记载:蓝山朱氏始迁祖朱容,排行“三八郎”,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侨寓广东南雄州保昌县,生子名贤。朱贤官任桂阳军知事,宦游蓝山,慕其山水佳秀,土沃风淳,时值“藤视之患”,故生择里之思。于是,上迎父母,下携二子允文和允迪,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1)来到蓝山县大慈乡楠木桥定居。至今存“朱家坪”即是祖孙三代初来蓝山开基之址。从此,朱容一支在蓝山落籍开基,生息繁衍。数代之后,又迁县城东门玉虚观,成为蓝山望族之一,时有“朱半街”之誉。历时870多年,今已传至37代,人口近4000(迁居其他省市县的后裔未统计在内),分别居住在县城塔峰镇和塔下洞、桐木村、八溪洞、史家岗、醉松村、白书房、何家围、源头洞、秧田村、青布源、灯盏凹、桐子坪等13个自然村。
     蓝山朱氏容公支有其突出的特点:一是从南宋淳祐四年(1244)到公元1998年计时754年修谱20次,平均38年修一次。如此频繁修谱,其次数之多,坚持如此之好实为罕有。二是谱序和跋51篇,除遗失6篇,今存45篇。其中9篇是当时在糸为官的他姓仕官名人之作。创下了湖南朱氏各支族谱、家谱所作序、跋之冠。三是本支于各朝名人记载齐全。据保存的八溪洞《蓝山朱氏族谱》统计,从南宋到清获贡生、举人以上者达478人,其中进士及第23人,文武职官员600余人。民国时期县、团级以上军政官员12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大学毕业以上学历者40人,县处级干部2人,高级工程师2人,教授、副教授6人。
     蓝山朱容一支虽记载详细,但朱容以上却至今未查清祖源。根据元朝延祐丙辰(1316)诰授资善大夫翰林学士吴澄所作修谱赠序称“蓝山朱氏不独名甲豫章(今江西),且甲三楚,甲天下”。推测认为很有可能其祖源是江西泰和县古平朱氏一脉,属永城朱氏之后。再是蓝山朱容一支在元朝已形成七大房、七分支。惟仲宁公一支至今犹存。元末明初时,其他六支失考,不知流向,一直是未解之谜。
     蓝山县朱氏另一支是宁城(今所城)朱氏,始迁祖朱一君,原籍山东济南府,系武定州大石脚朱家村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中武魁,从戎于江南江宁府上元县,因军动敕为世袭守御千户所。二十二年(1389)湘南出祸患。次年一君公奉旨征剿,诛祸首杜回子,边楚得以安宁。并就地屯兵镇守宁城,遂落籍蓝山县境,开基立业,繁衍子孙。600多年,今已传23代,有后裔230户,人口近1000人,其后裔聚居在新城。东塘桐、里佳田、大河边、九嶷山、盈江口等自然村,散居在仙人居、大桥、堡城、冷饭汤、洪河桐、山门口等村。
     蓝山县第三支朱氏是正市田心村朱氏。始迁祖朱上富、上贵、上任三兄弟,系广东乳源朱氏始迁祖朱亮(明二郎)第10世孙,属考亭紫阳朱氏后裔。于清乾隆年间从浮源潦水(今乐昌秀水镇)二溪下山坝村迁居蓝山正市田心村。至今已200多年,今有170余户,后裔600余人,分布在正市田心村、甘源地村、火市乡马龙湾村。
     蓝山县朱氏第四支朱氏是汇源乡河背村朱氏始迁祖朱华美,于清康熙年间(1750)从江西会昌县石螺堂下湾由朱立信一支迁来。祖源属考亭紫阳朱氏,朱熹季子朱在的后裔。迄今已在蓝山传10代,现有人口100多人。历时250年。
     此外,蓝山县城附近郊花果园朱家村有朱炎电、振嫦、纯武、芳实等人于1948年迁台湾。
 
祁阳县朱氏
     《朱氏族谱》(五修,1995年6月修)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1385)下令由江西向湖南移民,以填湖南人口之不足。文公朱熹后裔德誉公,于明初由赣迁祁阳,繁衍生息,散居四隅。清乾隆五十年(1785)始修族谱,以德誉公为始祖,派分达、粲、秀、简四支。后经三、四次续修,收宗扩大椿、耀、志三支,共为七支,今有23400余人。
     朱德誉后裔,系紫阳朱氏分支。德誉公派下有七支,达、灿、秀、简四公为德誉公四个儿子;椿、耀、志三公为德誉公的房侄。七支当中,朱椿的部分后裔,已定居邵阳县的五丰卜、诸甲亭等地,朱耀后裔定居的普利桥已划归冷水滩市,这外出的两支大约有5500多人。其余的17900多朱氏人口,散居祁阳县的各地,占全县总人口的1.85%,现分述如下:
     (1)达公后裔。朱达是德誉公长子,择居县东北的沙滩桥(今湘桂铁路经过之地)。祁水自西北往东南,蜿蜒至沙滩桥,方圆30余里,居住着朱氏人家,现人丁兴旺,已达4000之众。达公后裔,人才辈出,前清有太学生多人,民国时有大学生和黄埔军官7人。现有大学生数十人,研究生2人,高级职称2人,县处级干部3人。(2)灿公后裔。灿公是德誉公次子,后裔世居天塘、坪上一带,现人口已逾3000多。(3)秀公后裔。秀公是德誉公三子,世居滴水岩,现有后裔2800余人。(4)简公后裔。简公是德誉公晚子,后裔世居荷叶渡、早田江一带,现有子孙2500余人。(5)椿公后裔。椿公是德誉公的房侄,世居朱家桥,子孙兴旺发达,共3500多人。其中1500多人定居邵阳县,还有2000多人在祁阳县。朱家桥的朱氏宗祠,规模宏伟,可惜于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拆毁。(6)志公后裔:志公是德誉公的房侄,世居文明卜,共有3600多人。有高级职称1人,副科级1人。
 
江华瑶族自治县朱氏
     江华瑶族自治县有170余姓,朱姓是县中的大姓,20世纪末统计有13500人,占全县人口的3%,分别居住在桥头铺、界牌、沱江、东田、大路铺、白芒营、涛圩、大圩、小圩、水口、务江、贝江、未竹口、码市、大锡、湘江等16个乡镇。据查有唐时从山东迁入的朱鼎臣的后裔;有明清时从江西迁入的朱师古公次子朱瑰(舜臣)的后裔。目前江华县已调查清楚的有下列六支:
     一支是唐朝都知兵马使朱政的后裔。是目前所知的来湖南较早的朱氏分支,也是世居江华县朱氏最大的一支,散居于潇水上游河畔各村,距县城沱江约四至六公里。据清宣统元年(1909)续修《江华朱氏家谱》载,此支系山东莒州春陵清溪朱氏的分支。唐末,朱政与妻孙氏生有三子,均随父出征贺州(广西),朱政病逝,抱哀扶柩,归至营道(今道县)新车村,遂落籍开基,繁衍子孙。元成宗大德年间,邾乾健之64世孙朱仲雷率族众迁徙至江华县沱江万石洞村。至明洪武年间,朱仲雷之五世孙朱泽遵祖父命,隐居不仕,率本支后裔散居于潇水上游河畔。现今后裔散居于白泉、贝芝头、老木浪、新木浪、小河边、油背岗、东冲、岩门口、藕塘、西车、茶山园、大栗岗、立宅源、角塘、马鹿洞、云梯山、下营,加上最早所居万石洞村,共计4个乡17个村落。此支今已传到20世,人口过万,已成为当地巨族,影响颇大。
     二支是水口镇泮水村朱氏。这一支是婺源茶院朱瑰后裔,是北宋皇亲戚,宋钦宗之妻,仁怀朱皇后之二兄朱忠的后代。以朱惟甫长子朱迪为一世祖,至今已传到39世。其32世祖朱世富于清嘉庆年间从湘邑(湖南长沙)清江塘底迁邵阳,再从邵阳迁江华水口镇,至今已传到8代,计133人(男68人)。
     三支是东田镇下茶园村朱氏。此支1—11世失考,自16世祖朱昌华与其弟昌贵经商,从江西南安府南康县唐江圩风车凹处小村坊,徙居广西贺县(今贺州市)公会镇石塔村居住。生三子,其长子朱明良随叔父朱昌贵于乾隆五十三年(1778)冬由广西贺县公会镇迁来湖南江华县东田镇下茶园村,自朱明良到现在,已传9代,现有后裔185人(男94人)。分别居住在下茶园、下东田、沱江、码市、江永等地。
     四支是务江乡务江村坪冲朱氏。这一支是朱元海、朱元清于清嘉庆年间由江西南安府上犹县铜锣岗迁至江华,至今已传10代,共有后裔74人(男34人)。主要居住在坪冲、务江、竹元寨、蒋家寨、聂家寨等五村。査此支先祖朱章甫居广东兴宁罗浮徐田十三都。
     按广东兴宁《朱氏族谱》和《客家姓氏渊源》记载:兴宁客家朱氏属朱熹后裔,上述二支东田镇下茶园朱氏与三支务江乡务江村坪冲朱氏都出自朱熹次子朱埜一派,朱铨之六世孙有朱章甫。
     五支是涛圩镇三门寨朱氏。这一支因原有家谱于清朝末年被匪抢劫丢失,自朱熹以下到朱元杨约537年,期间世系失考,自知是紫阳朱熹公名下一脉。据祖传,清康熙时洗劫江西彭城,朱元杨携家眷逃离至江华,先后居住过十八寨,最后定居三门寨落籍,至今已传13代,现有裔孙776人(男458人),现分居在三门寨、沱江,此外还散居在龙山、江永、永州、益阳和广西桂林等县、市。
     六支是东田黄泥坳朱氏。始迁祖朱首发,以打铁业维持生计,原居湖南永州柳子庙附近,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迁入江华鹧鹄源居住,由于不会耕作,后又与一尹姓人互换,自此来到东田镇大源冲,1957年,此支一部分后裔又迁入今黄泥坳,现有60多人。
     上述六支之中,以第一支朱政后裔人数最多,且名人辈出。据该支族谱记载:元、明、清代有进士4人、举人1人、监生4人、拔贡1人、主簿2人、知县2人、训导3人。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学生50人、有县团以上干部3人、高级职称5人,硕士研究生4人。二支水镇泮水村朱氏,初査有科局级干部3人,大学生4人,高级工程师1人。三支东田镇下茶园村朱氏,清代有秀才2人;新中国成立至今有中专、高中生11人,大专生2人,科局级5人。四支务江乡务江村坪冲朱氏,现有中专生4人,科局级1人。五支涛圩镇三门寨朱氏,在清代有秀才1人,民国时有团总3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县级干部2人,科级13人,高级工程师3人,大学生12人,中专、高中生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