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衡阳市朱氏
后退
衡阳市朱氏
    衡阳,湖南省地级市之一。位于中国南部,湖南省中南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衡阳城区横跨湘江,是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多条重要公路、铁路干线在此交会。衡阳处于中南地区凹形面轴带部分,构成典型的盆地形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衡阳市常住人口为6645243人。
    衡阳市下辖5区5县,代管2县级市,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衡阳市拥有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等15所高校,被评为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
 
衡阳市市内四区朱氏 
    衡阳市朱氏族人,大都来自江西省婺源朱氏后裔,均玉公七世孙智进公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迁居耒阳西乡朱木塘。本支自始迁祖至今已传24代,聚居于耒阳南京、仁义、磨形、竹市、大平等乡镇,有人口2381人。
    婺源朱氏后裔于明永乐年间,徽公六子中二、三、四、五、六子及堂兄弟均琪六人后裔由桂阳兰田迁徙常宁各地开基发脉,至今570年已传到27代,且丁兴旺,散居在胜桥、板桥、宜阳、三角塘、松柏、西岭、宜潭乡紫阳村等乡镇,有人口13910人。
    婺源朱氏后裔均玉公赴湘,居桂阳兰田,后名玉公徙宁乡创业。明初,鼎文公官授千户,后升将军,定居衡阳北乡湾塘(今石鼓区松木乡梽木村),在这繁衍生息,人丁越来越多,在一地难以生存,遂迁徙到集兵滩、峋喽峰、衡南铁市等乡镇,后有部份人丁又延伸至衡山、湘潭、湘乡、重庆等地,据修谱记载已有8000余人。
    市内四区朱氏家族共有3700多人,分布在灵湖乡国庆村、朱家湾、碧岩、茶山镇的耒河口、田身町,东阳镇的光耀村,雨母山乡的朱家堰、半官村,和平乡的晒金坪,松木乡的友谊村,枯木村以及河加套街道的江霞村等地居住。市内各社区散居的朱氏人丁,大多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等省市参军转业,安排在市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及其家属在衡阳落户。
    在衡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界文化名人蔡伦(耒阳人)发明了造纸术,功垂千秋,泽被世界;共和国元帅罗荣桓,走出家乡,戎马一生,为新中国诞生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衡阳市南岳区朱氏
    南岳区朱姓族人近千人,散居各乡。始迁祖是北宋末年,婺源朱氏后裔朱皇后的长兄朱志及六兄朱恕。他们避乱南逃,隐居衡山,以后子孙散布南岳衡山和衡阳、长沙附近各县、市。
    说起南岳目然要提到明惠帝朱允炆公的下落之谜。根据南岳七次修志史实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惠帝朱允炆避难为僧,游南岳衡山,到十月还归云南大喜庵。又永乐十五年(1417)十一月,惠帝朱允炆再到南岳,于次年三月还归云南。可见明惠帝允炆公去位后仍然生存于民间,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常宁市朱氏
    常宁朱氏族人,同生安徽歙县黄墩紫阳这个根。唐朝宰相朱敬则五代孙朱环(古僚),于唐昭宗时(904)受封江西婺源制置茶院,领兵三千戌守婺源,由黄墩南来,开辟婺源一派朱氏世系。环公生廷隽,递传昭元->惟甫->朱振->朱彩(编辑部注:査《考亭紫阳朱氏总谱》记载,朱振之子,没有彩之名,待考)->名仕->朱彬->朱涛->朱垫(慎徽)。徽公于元末因武职调守桂阳,落户蓝田,弟慎远公随之。徽公生六子:均贤、均蔚、均昆、均后、均仁、均智。远公生一子叫均琪。明永乐年间,徽公六子中二、三、四、五、六子及堂弟均琪六人后裔先后徒常宁各地开基发脉。至今600余年,已传26代,且丁口兴旺,是常宁万人以上的望族之一。据1995年朱氏合修宗谱时统计:蔚公后裔9047人;昆公后裔1090人;后公后寿1581人;仁公后裔409人;智公后裔883人;琪公后裔427人。此外还有仲文公一支215人住西岭镇朱家湾;世仁公一支116人住西岭镇五冲高山上;国邢公一支31人住松柏镇新塘冲;大藉公一支14人住三角塘镇坳上铺;十七細公一支97人住烟洲镇朱泗滩。上述11个支派合计3403户,13910人,占全市总人口1.7%。
    常宁朱族在23个镇(乡)中,涵盖14个镇(乡),其中千人以上的镇乡是:烟洲镇855户,3547人;松柏镇673户,2448人;蓬塘乡349户,1367人;胜桥镇333户,1326人。一万四千之众,散居在188个自然村里,其中100人以上的自然村40个。其中400人以上的村有4个:胜桥镇石溪村143户,533人;宜潭乡紫阳村大屋朱家98户,402人;烟洲镇的石岭村88户,402人;罗桥镇的南坪村85户,410人。
    常宁朱氏一族,虽非人才辈出,但贤良俊杰,代有其人。明清时期有五品2人,知真1人,总兵、振武将军3人,荣禄大夫、奉直大夫各1人。民国时期有地厅级1人,博士1人,教授1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县处级以上干部13人。
 
耒阳市朱氏
    耒阳朱氏族人聚居于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现人口1万多。共4支,其肇基之祖均为宋及元末明初自江西迁入。
    一支始迁祖朱德铨,字天锡。由衡西永福乡狮子桥迁入耒阳北乡雅江上码头瓦屋。生子贵华,贵华生子六:佑俊、珍、馨、隆、治、通。俊生子本渊;珍居常宁;馨居湘潭;隆居长沙。治生子本金。通居湘乡。本渊生子四:思礼、思智、思宗、思祖,为四大房。思礼生子二:惟深、惟青,简称深青两支房。思智乏嗣。思宗生子四:惟滚、广、茂、德,称滚、广、茂、德四支房。思祖生子惟新,简称新房。本渊公苗裔各房住地:礼房深支居阳房里,朱家大屋前湾、虎塘背、沙子塘、东江口、桐子山、衡南黄石等地。青支居雅江上码头瓦屋、坛下十八墩等地。宗房滚支居到塘背、斋家冲等地。广支居朱家大屋后村、雅江上码头、羊角冲、烂泥冲、新屋背等地。新房居衡南石塘乡黄金村。本支自始迁祖德铨公迁入,至今已传25代,居耒阳者主要是本渊公后裔,聚居于雅江乡、集贤乡、坛下乡等乡镇的17个自然村,共390户、有人口1712人,男918人。
    二支始迁祖均玉公为江西婺源朱氏后裔。宋咸淳(1275年左右)以武职迁桂阳北部上蓝田。均玉七世孙智进公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从上蓝田迁居耒阳西乡朱木塘,不入,又选居杉树下老屋坪。智进公迁耒阳后生四子:寿一、寿二、寿三、寿四。寿一公亦生四子: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寿四公生子德五。德二居南京乡杉木村杉村下,德二公迁居仁义乡纸槽村石板(今冲里),德五公迁居磨形乡虾塘村虾塘新屋场。成为耒阳西乡朱氏三个自然村。以后,德三公五世孙永持、永操迁永兴县平天,永纪迁耒阳板桥。德五公四世孙仲宾、仲宜迁耒阳竹市、十一世孙正作、正任迁太平乡凹天。本支自始迁祖至今已传24代,聚居,耒阳南京、仁义、磨形、竹市、太平等乡镇,今有人口2381人。
    三支始迁祖朝五公、朝七公。两兄弟于明初从江西泰和县迁居湖南永兴县香梅乡八垒塘村,其子孙于清初建八垒塘、烟塘、肆冲三个祠堂。大义乡上石村冒底泉、小冲、石正村赤岭背湾,远家洞湾,上架乡下石正朱家湾的后裔从永兴香梅八垒塘祠堂迁居,现人口达1000余人。大义乡上石村检家湾、长塘湾少部、公平镇鲁塘湾村四组的后裔是从从永兴香梅肆冲祠堂迁居,现人口达300余人。大义乡上石村长塘湾大部分后裔从永兴香梅烟塘祠堂迁居,现人口达300余人。另上架乡候憩仙朱姓一支约30余人,是从大义乡石村冒底泉湾于民国时期迁居。本支自始迁祖至今已历23代,在耒阳共繁衍人口约1600人,其中男800多人。
    四支始迁祖大藉公,祖籍江西莲花厅,朱熹后裔。元至正年间,迁安仁设帐授馆定居,生子三:士良、士能、士奇。良公迁耒阳关王塘(今亮源乡),能公迁耒阳白马江(亮源乡),奇公留安仁县。其中奇公孙诚弼公又迁居耒阳山田(今马水乡),生子三:宣发,祯,祥。祥公子孙迁居永兴县香水;发公留耒阳山田;祯公迁耒阳马水坳上;其后世各派子孙又迁徙聚居于耒阳亮源、马水、大市、导子、蔡子池等5个乡镇。本支自大藉公始至今已历27代,人口4000余。
    耒阳朱姓代有俊贤良才。明代有知县1人,进士3人,太学生5人。武挙1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处级以上干部10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
 
衡阳县朱氏
    衡阳县朱氏人口约为2万余人。目前已经査清楚衡阳县朱氏有以下几1支。
    一支是元代吏部尚书朱奕名的后裔,称九市客塘观朱氏。朱奕名第六代孙朱逊,从广东乐昌迁衡始居衡阳市朱亭巷,在衡阳市以教书为业,后从朱亭巷迁衡阳县台源九市客塘堂。传至“光”字辈有九人,枝开九房。其后裔分居台源镇台九村、爱民村、司林村及西渡、衡阳市等地。九市客塘观朱氏堂名“敦睦堂”。
    二支是唐时宋州砺山朱五经的后裔。始迁祖乃万珠之裔,贤、安二人,称敦本堂朱氏。朱贤于明朝时由郴州桂阳榔木(今考证应是汝城)外沙迁衡州居城西石墩头,后裔现分布衡阳市两路口,衡阳县长乐阳泗庙,九里渡樟山坪、演陂、金溪、峋喽等地,下传21代。朱安公于明朝时,由汝城之水东、津江来衡州居白竹町,后裔分布于白竹町湾、三里排、栗山、七里井、庙溪、珑琥村、富田、柴冲、托源等地。
    三支是三合桥朱氏。始祖朱松林,原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后为长沙府尹,年老卜居衡西石虎町洞阳宫三合桥,后裔十摊,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在湖南只有五个摊,分布在衡山、湘潭、湘乡与衡阳县,衡阳县以三湖镇为盛。
    四支是伊山朱氏。开派祖朱月贵,号必成,系朱熹之后裔,与衡南东阳渡朱氏同宗,主要分布于杉桥伊山等地。
    五支是名宗堂朱氏。始祖朱均玉,元初在蓝田做县官,至明时,其后裔朱鼎文字元吉,于1362年升将军,从蓝田徙衡南铁关铺骑冲岭,继迁衡北湾塘。后枝开十大房,分居湾塘、松山、步云町、长乐牌楼湾、角山莲花、高終。惟十房祖朱兰迁蜀。居衡阳县者分布于西渡、李坳、彭田、九观桥、樟树坳等地。
    六支是杨铺渡朱氏。迁衡始祖朱明裔,字峻德,号建元,后任衡州推官,定居衡州杨铺渡。后裔分布于衡南、衡东、鄱湖乡晒金坪,衡阳县樟木乡河江村、南塘村、高成村。
    七支是敦睦堂朱氏。始祖朱万一郎、朱文二郎,明初兄弟二人自苏州徙楚,后定居衡州之西,并择衡州易赖街建祠,取名敦睦堂。后裔分布栗坪、朱家堰,潇湖门、牌楼冲、耒河口、九里渡、石桥、铁炉塘、判官冲、英陂町、荷陂、水口町、竹丫桥、金兰、株树湾、秋塘、春陂、黄泥、东陂町、碧崖等地。
    八支是紫阳堂朱氏。迁衡始祖朱时丁,号达,字习德,宋太宗时封宣威大将军,继任都督。宋淳化五年(994),时丁与时通兄弟二人由南京徽州府婺源县紫阳之麓宦游来衡。时丁遂于衡城之中创业,继而择居金兰,故其裔又称金兰朱氏。朱时通徙中湘唐兴湾,继迁上湘碎田大石。朱时丁后裔15代国宝任衡州通判时,将先祖时丁在衡旧府捐作府署,荷蒙国恩,馳赠义阳,故称义阳朱氏,紫阳堂则为朱元璋所赠。
    九支是重庆开县朱氏。其祖源不详,2004年7月,朱宏万、朱宏辉因三峡工程迁民,举家自重庆开县厚坝镇群塘村迁来衡阳,定居樟树乡罗洪村甘冲组。
    衡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朱氏后裔在明朝有进士2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有英烈7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教授3人,研究员2人,副厅级干部1人、高级工程师1人,县处级4人,科局级9人。
 
衡南县朱氏
    衡南朱氏族人在全县198个姓氏中,朱姓人数位居第二十六,约7000多。目前该县朱氏已经查清有下列数支:
    一支是五代后梁王朝的创立者朱全忠(朱温)之长兄朱全昱的后裔。后梁建立时,朱全昱被封为广王。他共生三子:友谅、友能、友诲。友谅封衡王,徙居西京洛阳,有一子朱埙,任广州节度使;埙生三子:珊、毗、瑚;朱毗北归途中,朱梁王朝早已灭亡,遂留居庐阳县(今湖南汝城县)。朱毗生二子:万珠、万传;万珠生七子:日熙、日晏、日盛、日远、日兴、日照、日凤。日凤生二子:元蒋、元苏;元蒋生子朱珂;珂生三子:少钦、少赞、少诚。朱少钦有一子叫明裔,字峻德,号建元,其后官任衡州推官,定居于衡州杨铺渡。明裔又生二子,其长子任山东兖州刺使,时宋、元鼎革已多年,社会动荡不安,遂辞去元朝官职,偕弟一同隐居杨浦渡,开福、禄两支派。福房裔现居衡南县泉溪镇街、杨铺、新北冲、刘家坪小冲、青山坳、腰塘、白沙、高桥,冠市镇黄竹墟,向阳镇竹冲桥、木皂、新塘站,茶市镇长明寺、石桥紫宵、北冲和衡阳市郊鄱湖乡,临武县香花岭,贵州省大定府等地。禄房裔现居洪山镇双林、渣冲,宝盖镇黄田铺和衡阳市珠晖区晒金坪以及衝阳县樟木乡等地。以朱明裔为一世,今已传至26代,共有5100余人。
    二支称为朱熹后裔,号“沛国堂”。始迁祖朱元清于明朝嘉靖初,携妻和两个儿子,从江西辗转至郴州资兴,一并乘船沿耒河顺流而下,至衡阳县东乡杨柳河渡口附近时,元清患病而亡,遂葬于该渡口近旁一个小冈上。其两子分为恩、爱两大支派。长子恩公经察访迁徙至衡阳县北乡栏杆桥(现该县杉桥镇伊山一带),后又分为馗、极两大房。次子爱公落户于东乡老屋场(现衡南县云集镇云市村)而后枝开五房,随着人丁兴旺亦分开置业。以朱元清为一世,今已传至23代,现有人口1200余人,分布于衡南县云集镇云市村老屋皂、中间塘、马斯堂、宙乙山、古塘、枫树皂、堆子岭、林梓坪、周家坳、斋木冲、杨家、回龙村新塘、荷叶塘、回冲、河市村朱芳冲,毛塘村高岭和黄金村等地。还有300余人散居于衡阳市和浙江、贵州、四川、广东、重庆及深圳、长沙等省、市、县。
    三支是婺源朱氏后裔。清嘉庆年间,始祖朱永和由常宁县松柏曾家冲(现称曾家新屋)迁入清泉县观音桥(现衡南县向阳镇莲蓬村坦克组)。至今已传9代,有后裔218人。
    四支是常宁县松柏镇朱氏。于清代迁入,现居衡南县松江乡腰塘村泉冲组和潇湘村,有后裔110余人。
    衡南朱氏人才辈岀。清代有知县2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和副处级以上的干部有11人,获得硕士学位12人。特别是朱元清二十一世孙朱正芳,被国家电力公司聘为高级专家,是全国劳动模范,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事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衡山县朱氏
    衡山朱氏目前已査清的有以下三支:
    一支是“衡山朱氏”。源于江西婺源朱氏,公元904年唐昭宗时陶雅任歙州刺史收复婺源,任命下属朱环(又名瑰)为制置茶院,开婺源朱氏一派,传至朱熹高祖,子孙移居江西吉安府永新县。朱熹父亲朱松,为吴楚派第一代祖。宋元时宏道公派衍楚南第一代祖。宏道公第9代孙仲文公,明永乐年间(约1403年)其子崇邱、崇熙为迁衡始祖,由江西永新游学楚南,卜居大圫(今衡东踏庄),在长衡两郡开13大房,仲文公为衡山朱氏第一代祖。第11代祖朱思泉在衡山城关建总祠。现居衡山县白果、长青、永和、贺家、师古、开云等乡镇,人口约4100人。
    二支是双峰“江边朱氏”。是唐朝永城谯郡朱氏后裔,南宋理学家朱通,于宋开禧3年(1207)由江西吉安太和乡迁湘潭唐兴湾讲学。共生7子,分7大房。长子朱大广,由湘潭唐兴湾迁湘乡湖山边(今双峰县境)开基发脉,成为大塘湖山多支派后裔始祖。朱大广五世孙朱明仲为江边朱氏始祖。清代以来,部分后裔迁居衡山,散居在新桥、江东等乡镇,人口约200人。
    三支是湘潭“渚头朱氏”。同样源于唐永城谯郡朱氏。南宋世袭礼大将军、著名理学家朱通第4子朱大一,原名朱大文,卜居湘潭县易俗河之渚头桥(今湘潭县石鼓大桥)畔,号“渚头居士”,即“渚头朱氏“之始祖。该支第三代祖朱德昭之孙迁居塅里,称塅里房;其胞弟朱基,迁居欧冲,称冲里房。部分后裔迁居衡山,分冬布在长青、江东、新桥、贯塘等乡镇,人口约300人。
    以上三支朱氏族人合计约4600人,占全县总人口1.14%,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担任过正处级以上干部达19人。
 
衡东县朱氏
    阅稽《衡东朱氏族谱》可知:朱邑汉大司农传至32世孙朱睿,为吴楚朱氏派衍始祖。33世孙朱宏道,于元末明初避乱湘衡。传至型字班(邑42世孙)祖榶棣竟秀,其时我直系祖,五服之内兄弟达30人,其后裔散居长衡二郡,绵绵瓜瓞,乡炊万户。其中衡阳、衡南、衡山、衡东、南岳、攸县、醴陵、常宁等县市区型字班之后裔,于清乾隆初建宗祠于衡山县城,并于清乾隆28年(1763)蒲月首建家乘,将型字班组长幼亲疏分为十三大房,至今合修族谱已届七修。
    今衡东县境内有朱氏八支共计人口9000余人,其中:二房(资型祖)裔约2800人,聚居新塘镇湘江、湘水、百叶、新农、枚冲等村及三樟乡散居少量;三房(斋型祖)裔之少部分约3000人聚居踏庄乡大托,甘溪镇的夏浦、新全、金觉;四房(质型祖)裔之小部份约1400人散居大源渡及吴集镇视头、五里坪等地;八房(计型、认型祖)裔之极小部分约600余人聚居霞流镇的团山大水田村;十一房(鹏型祖)裔500余人散居草市镇各村;十二房(翥型祖)裔之极小部份600余人聚居霞流镇洋塘和吴集镇机梓坪;十三房(训型祖)裔之一部分聚居甘溪镇的大岳冲、黄泥坪。还有小部份散居周边几个县、市。
    以上八支已传至朱邑派下68代,最慢的也衍至64代。
 
祁东县朱氏
    祁东析自祁阳,朱氏一族,大部分在祁阳。建县时,不到1000人。1985年人口普査时,已发展到2151人。明洪武初年(1368),文公朱熹后裔朱德誉由江西迁祁阳,散居四隅,繁衍生息。清乾隆五十年(1785)首修族谱,以德誉公为始祖,派分四支,至今600年,已传到26代。据1995年朱氏第五次合修族谱时统计,全县23个乡镇均有朱姓人氏,共计3118人,其中洪桥、金桥两镇最为集中。
    目前朱姓俊杰,代有其人。据不完全统计,祁东朱氏新中国成立以来担任正科以上干部的有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