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古称“武陵”、“朗州”,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全市总面积1.82万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常德市常住人口为5279102人。
鼎城区朱氏
婺源茶院府后裔朱昭仲,应“江西填湖南”的号召,动员四个儿子:上诚、上德、上英、上贤,先后来到湖南落业。其中四子上贤。自幼聪明,文韬武略兼备,被明太祖朱元璋派任辰州(今怀化市)卫指挥使,镇守湘西。至明永乐二年(1404),上贤公见时局太平,遂告老辞官,从辰州来到武陵土桥冲(今常德市鼎城区逆江坪乡土桥冲村)定居。
上贤公为官清廉,家无余财,生一子镜,传到五代朱秩、朱燕、朱汉、朱滔时,因家庭生活困难,各自谋生。朱秩留原址;朱汉迁港二口;朱燕迁长茅岭;朱滔迁新安冲,形成后来四个支派,以上贤公为开基祖,今已传24代,现有人口1153人。只有朱之烈受清乾隆皇封侍诰外,绝大多数都是少文化以种植为生的忠厚农民。后又有一部分后裔迁往湖北建始、湖南安化白家坳、桃源沙坪等地。
共和国成立后,此支人才辈出,有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大学教授、大校军衔等职务职称8人。
据史载:常德县境曾是本族明代荣王的封地。明弘治三年(1490)孝宗朱祐樘封弟朱祐枢(明宪宗朱见深十三子)为荣王。明正德三年(1508)朱祐枢来常德就封,至明末,传六世,历时135年。第一世荣王朱祐枢,在位31年,称荣庄王。第二世荣王朱载瑾,在位55年,称荣恭王。第三世荣王朱翊鉁,在位14年,称荣定王。第四世荣王朱常溒(朱翊鉁之子)。第五世荣王朱由枵,称荣宪王;第六世荣王朱慈炤(荣宪王之子)。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进犯常德,慈炤奉母姚氏走辰化(今湖南怀化)隐匿深山,不知所终,后裔是谜。
张献忠在常德,“不妄杀一人,唯宗室不免”,煊赫了135年的荣王府家庭被扫荡一空,以致现在常德城及郊区,未发现荣王后裔的足迹。
汉寿县朱氏
朱氏在汉寿县的十大姓氏中,名列第四位,人口2万多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主要是婺源茶院君朱瑰的后裔,由两大支和两小支组成。
1、开基祖朱尚德,谱称庆二公,系婺源茶院朱昭仲第二子的后裔。元末明初,偕兄弟三人遨游荆楚,各择山水胜地而居。庆二公首先选择在龙阳新桥嘴(今汉寿县毛家滩乡马井村),后转迁堑板桥(今汉寿岩嘴乡堑板村)落业。生子兴弼,传到第六代有忠、静忠、浩忠兄弟三人不和而分宅各居。有忠住原址堑板桥,静忠、浩忠迁回新桥嘴。从此两地互不往来,又各自修谱立派,形成了“堑板朱氏”和“新桥朱氏”两小支。
2、开基祖朱俊然,谱称俊然公,系婺源茶院府朱仪叔的后裔。明永乐二年(1404),兄弟四人俊然、斐然、祥然、仪然从江西丰城拖船镇来到今址汉寿县朱家铺镇。据谱载,当时这里人烟稀少,一条小河自西向东经此地流入沅水,四然公看中这个码头落业定居后,以为人正直,又有家传高超武术,开馆传艺,促进了当地的经贸繁荣和发展。一些外姓人,纷纷在此建坊开铺。铺面朱家人建,外姓人租,朱家铺从此得名。
据族人介绍,本支七修族谱,有两点遗憾:一是四然公及其子孙在当地开馆传艺时,许多外地人前来请师出传艺,此后这些被请出的人,很少回来就地安家落业了。现四川重庆800人,湖北天门500人,贵州200人,江陵100人,桃源100人等,未能认祖归宗,当地人丁今有1141人。二是本支老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这次修谱虽两次派人前往江西婺源、丰城,找回一些资料,但在世系连接上仍有疑点。例如修载二十一世祖朱仪叔,生于元朝至元庚子年,即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登基号洪武,永乐二年为1404年,当时仪叔公才44岁,不可能传递七代到第28世朱俊然来湖南,此间明显有误,待考。
汉寿县人文蔚起,民国时期有县团级2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博士1人,教授1人,地厅级1人,县处级3人。
澧县朱氏
凤阳朱氏皇族有一支在澧县。明华阳王朱悦耀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朱椿的次子,于永乐二年(1404)封于四川华阳县,称华阳王。因过错迁出四川,离开封地。先迁湖南武冈,于明洪熙元年(1425)迁澧州(今澧县),到明朝末年,共传十一世,历时222年。第一代华阳王朱悦耀,封号全称“华阳悼隐王”;第二代华阳王朱友辉,悼隐王庶子;明正统二年(1437)袭封,在位38年,谥康简王。第三代华阳王朱申鍷,康简王嫡子,明成化十二年(1476)袭封,在位9年,谥悼康王,第四代华阳王朱宾泟,悼康王庶子,明弘治五年(1492)袭封,在位37年,谥恭顺王。第五代华阳王朱誏核,恭顺王嫡子。明正德五年(1510)封为长子,早卒,追封为华阳王,谥康僖王。第六代华阳王朱承爝,明嘉靖十四年(1535)袭封,在位11年,谥庄靖王。第七代华阳王朱宣墡,庄靖王嫡子,明万历十三年(1585)袭封,在位13年,谥温懿王。第八代华阳王朱奉鈗,温懿王庶子,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袭封,在位13年,谥安康王。曾参与常德荣定王朱诩鉁修建五雷山道教庙宇。第九代华阳王朱至潓;安康王嫡子,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袭封,正值衰乱时期,其薨,谥失考。第十代华阳王朱味一,安康王之子。第十一代华阳王朱敬一,朱味一之子。清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攻陷澧州,敬一逃至九化卫(今慈利县境)城西李总兵之孙李元亮家。清皇朝建立后,被押送赴京,途经武昌时去世。
华阳王家族历史以袭封的嫡长子或庶子为主干,房系子孙众多,但一般不被史书记载。1977年8月,津市董家村棕包湾村出土诰封镇国将军昭明公墓志铭,填补了史书关于华阳王旁系子孙记载的空缺。墓志铭共1428字,铭文完整。
有谱称安福朱氏一支居本县境内。据民国丙子年(1936)编修的《澧县朱氏族谱》以及2002年编修的《安福祖慈利朱氏支系家谱》记载:安福(今临澧县,1914年前叫安福县)朱氏始祖朱义,原名郭信,江西饶州(今鄱阳县)人,系元末平章阿灰鲁参政授职下百户。时值元末,他投笔从戎,于公元1356年7月反元投明,辅佐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太祖又以郭信“莺勇有谋,骁勇善战”,“能建非常之勋”,授郭信为流官,敕命铁券世袭;特赐“郭信”姓“朱”名“义”。自此,朱义一脉以“朱”为姓,代代相传至今,今已传至24代。自朱义生朱谅,朱谅生朱贵、朱宝,朱宝生朱瑄、朱琎。这一支因功赐姓至今已637年,人口众多,分布极广,据桑植支系1999年统计有3万余人,主要集居于本省澧水、沅水流域,以及湘西一带;散居广西、四川、湖北等省。居澧县的是朱义后裔老二房,开基祖是安福朱氏七世祖朱颐,朱颐之子世乔,生有三子,长子廷相的后裔在澧县,人数达3000人以上。
临澧县朱氏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临澧朱氏有两大支:
一、 安福朱氏。始祖朱义,原名郭信,江西省饶州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朱元璋所部义军,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战功。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赐予郭信以“朱义”之姓名。从此以后,其后裔以朱为姓,代代相传。洪武二十六年,义公之子朱谅,升湖广九溪卫安福所世袭正千户,开创安福大姑坪(今临澧县柏枝台朱家老屋坪)基业。谅公之子朱宝,官任明中书舍人,明永乐三年(1405)分屯安福所虎踏铺,继承大姑坪祖业。自义公始,传承二十六世,现有人口3.2万。
二、 三才朱氏。据石门县三才朱氏所藏之清代同治六年(1867)《沛国堂族谱》专载:始祖为初八公以下八代与《三里朱八百年族谱》相同。八代祖朱浩,生子二:伯万、伯先。伯万生子二:先、理。伯先生子四:良、彦、景、鼎。朱彦无后。其余堂兄弟五人,以“天地人”三才之意分号:朱先为“天”,朱理取“地”,朱良、朱景、朱鼎为“人”,自称“三才朱氏”。后来,天、人二号后裔迁居临澧县佘市桥等地。经考证“三才朱氏”是慈利“三里朱氏"的分支,请见《石门市朱氏》。
临澧县名人有,义公之子朱谅,明洪武年间授世袭敕命,后官至湖广九溪卫安福所世衣正千户。谅公之子朱宝,官任明中书舍人。
桃源县朱氏
桃源县朱氏的大概情况是,迁居桃源的朱氏共有三大家族,人口17646人,都是江西婺源始祖茶院公朱环九世孙朱清的后裔。清公单传惠善,惠善公生四子:祥温、学温、最温、全温。祥温公官任袁州推官,徙居穆湖,生三子:梦仙、梦龙、梦炎。最温公居丰城,生梦云。迁居桃源的朱氏主要是祥温长子梦仙和最温之子梦云的后裔。
一支是谱称“花源朱氏”。开基始祖朱文安,据《桃源朱氏家谱》载:朱文安又叫朱上英,字庆三,系婺源茶院府君朱瑰十二代孙朱梦仙的后裔,朱昭仲的第三子,于元末明初鼎革之际,慕桃源之美,身藏父赐“铜神像”,只身挑担由江西穆湖迁湖南桃源县沙坪镇杉木村落业开基。生有三子:必暹、必恭、必贤,以后形成三大房。在明朝270多年中,十分兴旺,成为当地一支旺族。清康熙至今三百余年,由原八世十二人,形成十二支房,已传到二十四世,达6000余人,散布本县及邻近诸县。据2004年五修谱统计,本支分布在沙坪镇、寺坪、芦花、尧河、杨溪桥、兴隆街及县城漳江镇者有3728人。
二支是丰城朱氏。丰城朱氏是江西省茶院公第十二世祖梦云公的后裔。梦云生子二:瑾、珪。至第六世时,瑾公派分一甲、三甲、五甲、六甲、九甲、十甲朱氏;珪公后裔称为三里朱氏。迁居桃源的共五小支:1、一甲朱氏始祖是一甲的九世祖朱必祖,于明正统元年(1436)迁居桃源千丈坪,传二十世,今有人口1500人,分布于千丈河、黄伞溪、堰峪等地。2、三甲迁居桃源的始祖是朱均深、朱均全。兄弟二人是慈利始祖朱瑾之八世孙,原居慈利县金岩乡北坪石沙坡,后于明弘治二年(1489)分别迁居桃源县香山村和新店口,传二十四世,现有人口2018人。分布于大田垴、梅溪峪、榔树翅、余家峪、新铺、漆河镇、黄石镇、牛车河等乡镇。3、六甲始祖朱以和,是瑾公之十世孙,于明成化二年(1466)迁居钟家铺,传二十一世,今人口5100人。分布于钟家铺、牛车河、理公港、沙坪镇等地。4、十甲始迁祖朱和祖,是瑾公九世孙,原居慈利九都溪口镇岗头村,于明天顺元年(1457)迁居香山村,弘治十五年(1502)再迁钟家铺落珠坪黑子峪:传二十二世,今有人口500多人。5、三里始迁祖朱大升是珪公十二世孙,于明代迁居黄石镇竹子岩,传十九世,现人口150人。
三支是双溪口朱氏,是梦仙公的后裔。共有两小支:1、开基祖朱辅贤、朱期鼎叔侄,于明嘉靖四年(1525)秋奉命由江西穆湖参加湘西平叛,先将其家属安置在桃源雅儒峪,平叛结束,因功加官晋爵,后来告老荣归,定居桃源双溪口。2、始祖朱广、朱坎。是朱辅圣之孙,朱期臣之子,为避流寇之难,携带家眷迁居桃源芳草坪(今双溪口乡)。以上两支有4800人。集居于雅儒峪、双溪口等地。
此外还有紫阳朱氏。谱称“桃源朱氏”,开基祖是朱惟斌、朱惟汰。据1991年九修平江县《岑川朱氏谱》记载:考亭朱氏朱熹五世孙,即朱埜四世孙朱柱到平江落籍(详见本志《平江县朱氏》)后裔兴旺,形成有名的岑川朱氏。岑川朱氏六世祖朱应升徙居巴陵(今岳阳)双石。朱应升次子朱天文之长孙朱德隆生三子:惟斌、惟玉、惟汰迁居常德府桃源县,形成桃源朱氏,后又有一支从桃源迁居慈利。但武陵朱氏联宗修谱时,未发现从桃源迁居慈利的此支朱氏后裔。
桃源地灵人杰,朱氏家族名人较多。据2004年修谱时不完全的统计,桃源朱氏有军级干部1人,地厅级1人,县处级8人,科局级15人,有教授1人,有学士、硕士56人。
石门县朱氏
居住石门县的朱氏,目前知道的有四支:
一、丰城朱氏。丰城朱氏是江西婺源始祖茶院公十二世祖梦云公的后裔,其中:1、二甲朱氏始祖朱祥彩,是梦云公长于瑾公之二十二世孙,约于清光绪初年,慈利迁石门县青龙镇,传五世,现有40人。2、三里朱氏始祖朱际儒、朱际上,是梦有公次子朱珪公二十二世孙,约于清光绪年间,迁居石门县蒙泉镇夏家廊,传五世,今人口110人。
二、 双溪口朱氏。双溪口朱氏是江西婺源茶院公十二世孙梦仙公之后裔。由于桃源县双溪口与石门边界相连,双溪口朱氏以就近迁居石门县,始祖名讳及迁徙时间不详,有人口130人。
三、 三才朱氏。据清同治六年(1867)(沛国堂族谱》记载,朱浩,妻杨氏,生子二:伯万、伯先。伯万生子二:先、理。伯先生子四:良、彦、景、鼎。朱彦无后。其余堂兄弟五人,以“天地人”三才之意分号:朱先为“天”,朱理取“地”,朱良、朱景、朱鼎取“人”号,自称“三才朱氏”。后来“天、人”二号后裔迁居临澧县余市桥,“地”字号留居石门,后分布于关渡桥、蒙泉镇广寿桥村、夹山镇三门桥村、荷花村等地,今有人口1400多人。朱德兴在其主编的《朱氏汇源族谱》中载文说:三才朱氏始祖初八公(即朱珪)以下八代祖人的名讳,都与《三里朱八百年族谱》相同,故将三才朱氏归入三里朱氏,是三里朱氏的分支。但于民国初期所修《三里朱八百年族谱》记载:八世:“浩,添纪长子,葬(慈利金岩乡)柏枝巷。配杨氏,子一:连。”九世:“连,配李氏,子一:伯洪。”而没有伯万、伯先。朱德兴认为,当三里朱氏续修《三里朱八百年族谱》(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时,因"三才朱氏”已自成体系,而未介入,很有可能如此。
四、紫阳朱氏。世居石门县的朱氏族支系,曾与“三才朱氏”联宗,谱称《朱氏族谱》,主要由异宗的“天、地、人、和”四个支系组成。“和”族支系,曾四次修谱,首修谱为清光绪八年的手抄本。自称是婺源之后,鼻祖朱熹,祖籍江南徽州婺源县。明隆庆二年(1568),希贤(长房)迁居石门县二都乡金玉观村;希畴(幺房)迁居石门县皂市镇喜燕桥村,传十八世,两地人口380人。希圣、希道(二、三房)迁居慈利,希德迁居安福(今临澧),但经查访,慈利、安福均无上述三人之后。因为他们是朱熹之后,将其归人紫阳朱氏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