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别称星城,是湖南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市共辖6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个县,总面积11819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67.32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长沙市常住人口为10047914人。
长沙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长沙是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 也是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京广高铁、沪昆高速铁路、渝厦高铁在此交汇。
浏阳市朱氏
朱姓在浏阳境内已发展到约万多人,都是源于江西和广东等省的迁民。
一支是紫阳朱氏浏阳东乡支。入浏开基始祖朱汝进,系福建武平小四郎朱锡(朱熹八世孙)第十七世孙,朱雄(又名云轩)的后裔,朱国行的长子。朱汝进又名应举,国学生,于清初由福建武平三岭迁入湖南浏阳东乡双坑仑(垅)下排埠,生四子:得魁、得贵、得上、得秀。得上、得秀失考,得魁与得贵派分两支。在浏阳今已传到十一代,今此支有谱记载。
二支是考亭紫阳朱氏浏阳淳口支。始迁祖朱秀,系朱熹次子朱埜之六世孙。朱秀之祖父朱槐,号汝实,任湖州提领。生三子,其次子朱炀。朱炀生四子。朱炀四子朱秀徙湖南长沙;因浏阳与长沙交界,朱秀第四子朱万春在浏阳淳口落业开基,以致衍成一派。此支后裔有的后来迁华容,有的迁湖北石首,留居浏阳北乡不少,大多数住朱家村等地(今属羊古社区),少数徙居西乡,该支人数在8000人以上。
三支是朱熹五世孙朱棐(又名友樟)之后裔。自广东兴宁、平远迁浏阳,该支浏阳朱氏族谱记载是"塾”房之后。今已传到33代,人数达2000余人。大多分布浏阳东南乡一带。有分支迁往岳阳、江华、平江等地。(以《考亭紫阳朱氏宗谱》所载,友樟从属埜房铚公世系)。另有森公次子、一世祖熹之叔父朱柏,其世系以下数十人口居于张坊石鼓山。
浏阳朱氏有不少优秀人才。当代有副厅级干部2人。
长沙县朱氏
长沙县朱氏主要分布在双江乡石湾、青山铺、北山等乡镇及东乡一带。
根据本族支派谱牒记载,朱氏族早在唐宋时,就有先祖来到长沙县。尔后在迁民潮中。在明朝对皇室子孙封王中,又有一些支派进入长沙县境。目前发现的有下列几支:
一是婺源朱氏后裔。北宋末年,金兵将徽、钦二帝及朱皇后俘到金国,皇后六个哥哥避乱南逃。长兄朱志及六兄朱恕离开婺源迁湖南。自衡山北迁长沙,为长沙、宁乡等地的朱姓始祖。其后裔有相当一部分住在长沙县境内。
二是紫阳朱氏后裔长沙县东乡支:始祖朱必达(约1360年),系朱熹八世孙,朱柱的四世孙。朱柱于南宋景炎年间官授左评事,因元灭南宋,弃职逃至江西豫章,后又遁迹湖南平江岑川嘴头落籍,遂成为岑川朱氏开基鼻祖。朱柱次子朱烈生仕岗,岗生子必胜、必达。必达迁长沙东乡马头嘴朱家湖,成为长沙东乡朱姓的始迁祖。今已传至25代,后裔近5000人。此外,朱熹长子朱塾后裔;沛国堂湘潭恐兴湾朱通后裔,也有不少散居长沙县境内,其人数不详。
三是凤阳朱氏后裔长沙支。一支是岷王朱根的后裔。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朱楩(棠坡谱写“梗”)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为岷王(今甘肃岷县),后到云南,再徙漳州。明洪熙元年(1425)由福建漳州迁武冈县邓元泰镇定居,岷王三世孙简王膺丕生三子。长子靖王朱彦法从武冈邓元泰镇迁往长沙棠坡定居,即长沙棠坡多福堂朱氏始祖,这就是共和国前任总理朱铭基宗长的十四世祖。靖王朱彦法生七子,都散居长沙县。此支后裔人丁兴旺,除棠坡外,还散居棠坡周围,如黄狮渡、银龙坑、人形冲、长沙县东乡及长沙北正街等地;也有相当一部份人因外出工作,散居全国各地及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先祖朱元璋亲自为岷藩家庭一系制定的20字派语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目前已传到23代了。二支是谷王朱橞的后裔。朱橞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谷王,建国于长沙,后裔在长沙、望城、湘潭县市发展。三支是潭王朱樟的后裔。四支是吉王朱见浚,其后裔大部分在宁乡县,也有部分在长沙县境内。长沙县的明室皇族后裔在明末清初之际也有与宁乡县相类似的改姓现象,此处不详述。
长沙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在此要特别提出来的是:长沙县凤阳朱氏一族产生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前任共和国总理朱铭基宗长,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九世孙,是岷王朱根的十八世孙。他的业绩世人皆知,举世瞩目;他的工作精确迅速,为世人所赞佩;他的为官清正、廉洁,为国人所称赞。据2005年3月17日《家庭周末报》报导,朱错基之子朱云来现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总裁、董事,被入选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人物。
望城县朱氏
望城县因长期是长沙县境,历史遭遇与长沙县相同,请参看《长沙县朱氏》。朱姓族人居望城县的却不少,除长沙县朱氏概况中提到的这几支之外,就是紫阳朱氏后裔较多。因年代久远,原有族谱资料全部散失无存,据老人所及,从江西迁来时是兄弟三人。其中一位居于当时长沙县北与湘阴县交界的朱家冲;一位落户湘阴文家乡(今界头铺)的望东村朱家塅及后来的分支金凤村的朱家冲,火星村的宋家坪,这几处与朱家冲在一条线上,各相距约6华里。还有一位落户平江县,而平江则与以上两处相距百里开外。但三处祖宗牌位都是紫阳堂,派系名称也相同,并建三祠,以湘阴朱家塅为总祠,估计后裔逾4000人。落籍望城县朱家冲者,从朱玉万始,经七代到朱斗时,子孙发达,此一支今已传到22代,布及株洲、宁乡、长沙、岳阳、湖北蒲圻等县市,不少后裔在外省工作,有的甚至侨居国外。此支派现有高级工程师1人,县处级干部1人。
据湘潭城西《朱氏汑上房八修房谱》记载:“潭邑之故族”朱通一脉,有朱大文十一世孙朱太山的后裔在今望城县靠近湘潭县九华乡一带。人数3000人其情不详。
宁乡县朱氏
宁乡县与韶山相邻,在现代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在这块热土上不仅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主席刘少奇,而且还产生了以何叔衡、谢觉哉、甘泗琪等革命家和将军;也产生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朱姓也同样,如共和国开国元首御医,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传略见下册)及其父、祖父就是宁乡朱氏的优秀代表。仲丽的父亲朱剑凡(传略见下册)原名周家纯,祖父周达武。为什么姓周呢?就涉及改姓的问题二朱剑凡是明朝吉王的后裔。吉王朱见浚是明英宗与万宸妃所生庶七子,于天顺元年(1457)封为吉王,国在长沙。明亡时,吉王后裔为避清室搜诛纷纷改姓“周”,四处逃难。这一支朱姓改周姓,后又恢复朱姓的吉王后裔支脉,在宁乡人数达四千余人,分布较广。据统计宁乡县有370个姓,朱姓人口17341人(90年计),居23位,今已愈两万有余。已了解的有下列数支:①是后唐时从江西泰和县迁入的,世称赤岗朱氏。②明洪武至崇祯年间有小源周姓、道林周姓、大屯营周姓迁入。他们实际上都姓朱,于明末清初改姓周,辛亥革命后,有相当一部分恢复姓朱,也有一部分未改过来。③明正统八年(1443)诏封朱祁鐄为宁乡王,其后裔也在宁乡。④湘潭渚头朱氏,南宋朱通的后代一支往宁乡迁徙。⑤朱熹的后代,朱柱一脉往湘潭县后,继而向宁乡发展。上述朱姓人大多分布在石家湾、大田方、金华、油麻田、黄材镇、朱石桥、朱良桥等乡镇,县城也有不少。朱良桥和朱石桥两个乡,均以朱字命名。可见朱姓在宁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朱氏族人在宁乡兴办义学,朱剑凡在长沙办周南女校,闻名于世。聘请徐特立等名师教学,培养了以蔡畅、向警予、丁玲、劳君展、曹孟君、魏璧、杨展等一大批妇女界著名人士。朱赞廷在炭子冲办有私塾学校,一代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曾启蒙就读于炭子冲私塾学校,该处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