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沙,界于北纬24°38′~30°08′,东经108°47′~114°15′之间,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截至2021年5月,湖南省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36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60个县、7个自治县,合计122个县级区划。403个街道、1138个镇、309个乡、83个民族乡,合计1933个乡级区划。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918.38万人。
朱氏在湖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朱氏族人曾在湖南九嶷山一带定居生活。最古老的祁姓朱氏有一支在湖南,隋、唐时是沛国郡的旺族。“曹姓朱氏”是火神祝融的后裔,湖南衡山有祝融庙,祝融是赤帝,又叫“朱明”,朱氏最大的一支是祝融的后代。有史可查以来,公元七世纪,零陵县尉朱守谦,是朱仁轨之孙,朱征的第二个儿子,这是目前湖南发现最早的朱氏族人任职记载。唐以后,五代十国时,朱姓在湖南的人数不多,到两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朱姓子孙从中原和江浙、福建陆续迁来湖南,人丁逐渐兴旺。明、清两朝,从江西、广东迁入湖南的更多,现今朱氏在湖南的人口将近百万。从所记迁徙的顺序有以下几说:
1、后梁皇族——砀山朱氏后裔
现今发现湖南汝城县朱氏,是较早入湘的氏族。属宋州砀山朱氏,是帝蓉高辛氏八才子之一,司徒朱虎的后裔,即后梁太祖朱温长兄朱全昱的后代。朱全昱之孙朱埙,子朱毗,留在汝城县。到今已传到35代,人口10余万,时称旺族。现今分布湖南南部大部分县、市,比较集中的有汝城、衡阳、衡东、衡南、宜章、湘阴、武冈,不少人散居全国各地和海外,而且人才辈出,其中湖南汝城外沙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朱良才上将(1955年授衔),就是这一支的优秀代表。
2、北宋皇亲族——婺源朱氏后裔
第二支来湖南的应该是北宋和南宋初,朱皇后的长兄与六兄及其后裔。北宋灭亡,将徽、钦二帝及朱皇后俘到金国,皇后六个哥哥也因避乱南逃。长兄朱志离开婺源迁湖南,自衡山北迁长沙,为长沙、宁乡等地的朱姓始祖。朱恕随兄朱志同隐居衡山,后裔散布在湘南一带。这一支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长沙、衡山、衡东、衡南、宁乡、湘潭等县市,即湖南湘中、湘南等地,甚至连较偏僻的江华县也有朱皇后二兄朱忠的后代,他们是从长沙经邵阳到江华县的。婺源朱氏后裔在湖南分布极广,湘北比较集中的有慈利县的“朱半县”之称,其始祖南宋朱瑾、朱珪兄弟系婺源朱氏九世祖朱清的后裔。常宁市万人望族之一的朱氏族是朱环一脉后裔朱慎徽和其胞弟朱慎远的后代。元朝末年,朱慎徽以桂阳总兵到湖南,其弟同往,兄弟二人落籍桂阳蓝田。所生七子中,有六个儿子的后裔迁到常宁各地开基发脉。
3、儒家理学文化族——紫阳朱氏后裔
第三支是朱熹名下一脉,又叫紫阳朱氏后裔。此支异常兴旺。时间上从南宋,经元、明、清三朝,或以出仕做官到湖南,或以耕贸举家来湘,或奉圣命移民而来,大多经江西进入湖南,这一支目下人口约40余万人。从目前一些族谱记载,紫阳朱氏后裔有如下数支在湖南发脉:
一是朱熹五世孙朱柱是湖南平江县川嘴头始祖。朱柱是朱熹二子朱埜之曾孙,朱济的次子,成为岑川开山祖。到现在已传到28代。其后裔除在外工作的,主要分布在岳阳、平江、临湘、常德、张家界、湘潭、湘乡、韶山、桃源、华容、湘阴、长沙、望城、汨罗等县市,即湖南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县市。
二是朱熹六世孙朱录承的后裔多据邵阳。后裔居今邵阳市所属3区、8县、1市有7.5万余人。录承公生四子:斛、胜、璋、隐,于明初来宝庆(今邵阳)落籍,子孙兴旺发达。
三是华容朱氏是朱熹五世孙朱槐的后裔。南宋嘉定年间朱槐任职湖州提领。朱槐之子朱炀,于南宋末迁居长沙浏北淳口。朱炀生朱秀,朱秀有五子,五子朱万顷的后代朱训春,于清道光年间从石首迁湖南华容,为华容城南普圣堂开基始祖。该支族为当地旺族,此支后裔今分布岳阳市所属各县(市)及长沙、浏阳等地。
四是岳阳大旺厂朱氏,开派始祖朱荣武是朱熹的后裔。岳阳与华容交界处还有一支源岀于紫阳朱氏,叫岳阳大旺厂朱氏。朱埜的后裔朱克渚,其二子朱荣武,元末从朱元璋起义,屡立军功,封护国将军,镇守长沙。洪武帝赐他田产于湖南华容东山神农屋场,形成岳阳朱氏旺族,即大旺厂朱氏。其后裔主要分布岳阳、湘阴、汩罗等县(市)。这支紫阳朱氏后裔在李自成起义和清廷诛杀朱姓族人时,从十一世起曾改“曹”姓,后恢复朱姓。20世纪初,此支族人走出岳阳,投身中国革命,出了一批革命志士,朱绍清少将(1955年授衔)是这支后裔的优秀人物。
五是以朱熹次子朱埜为始祖的客家朱氏在湖南。主要分布在邻近粤桂边界的县市。如江华瑶族自治县、攸县、茶陵、醴陵、浏阳、平江、湘阴等地。还有据谱记是朱塾之四世孙朱友樟一支后裔,人数近2万余。
六是醴东朱氏是朱熹十九世孙朱正柏的后代。始迁祖是朱正柏夫妇携五子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715年由江西赣县黄秋珑迁到湖南醴陵东乡浦口市开基创业,至今不足三百年。已传到十三代,人丁很旺,散居住在醴陵、浏阳、江西萍乡。
4、明朝皇族——凤阳朱氏后裔
历史上历经12代、16帝、277年的明朝,是凤阳朱氏后裔为帝。明皇室子孙受封到湖南的有下列若干支,并在湖南发脉:
一支是岷王朱楩的后裔在湖南。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朱楩(棠坡谱写朱梗)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封为岷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改派岷王到云南。建文元年(1399)将朱楩远徙漳州。成祖即位后,朱楩又回云南,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云南迁至湖南武冈。其后裔岷王八世孙小鲁府君,因明灭,隐藏躲避徙邵阳,又迁南陵,最后落籍长沙东乡。此一支人丁兴旺,后裔发达,有8000人居住在邵阳、武冈等县市,长沙县也有不少,有的已在美国,有的在台湾,多数居大陆,长沙棠坡仍是后裔住地。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就是此支的优秀代表。
二支是谷王朱橞后裔在湖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谷王。永乐初建藩国于湖南长沙,后裔在长沙、湘潭、望城。
三支是潭王朱樟封王到长沙。
四支是明仁宗派下五子襄王朱瞻墡的后裔在湖南。
五支是明英宗与万宸妃所生庶七子朱见浚,于天顺元年(1457)封为吉王,国在长沙。在湘潭县占有庄田3.4万亩。后裔多居宁乡、长沙、望城、湘潭等地。
六支是明宪宗与潘妃所生的庶十三子朱祐枢,于明弘治四年(1491)封为荣王,藩国建在常德府。
七支是明华阳王朱悦耀。系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朱椿的次子,于明永乐二年(1404)封于四川华阳县,称华阳王。因过错迁出四川,离开封地,落籍澧州(今澧县),传11世,历时222年。
八支是明末皇太子朱慈烺的后裔在湖南,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检长子,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太子。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慈烺与另外两位皇子被俘。不久,清兵入关,进逼北京,李自成挟持三位皇子南逃。到湖南湘西,被当地朱族人帮助脱险。隐匿于慈利县城郊今零阳镇双安村,朱慈烺改名朱万纪,其后裔分布湘鄂边界数县。
明宗室后裔流入湖南还有其他若干支,如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特别是封到江西各地为王的后裔,甚至宁王朱权的后裔也因逃难避灾到湖南,相当多的居住辰州,今怀化市所属各县,边远山区县更多。
以上所述,陆续迁徙到湖南的朱氏族人,其实紫阳朱氏和凤阳朱氏都是江西婺源朱氏的分支,共岀于唐末朱师古名下一脉。
除上详述的以外,还有数支迁湘异常兴旺的朱氏后裔。分别是:
(1)湖南道县新车朱氏始祖朱政一支是来湖南较早的。朱政系朱鼎臣之次子,世居山东莒州,唐末黄巢反,朝廷令时任都知兵马使朱政率军征讨,兵至广西,班师时,朱政因病逝于道县。子孙落籍道县新车。后裔布及江华、江永、宁远等县(市)。
(2)“潭邑之故族”始祖朱通,属永城朱氏。据谱载是唐朝孝友先生朱仁轨的后裔。于南宋中期从江西游学到湖南湘潭市唐兴湾,落籍湘潭城。所生七子,后裔发达,已传29代,现有约30万人,分布在湖南湘潭、长沙、株洲、邵阳、怀化、娄底所属的30多个县、市,散居全国各地。此支后裔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影响很大。
(3)澧县安福朱氏,始祖朱义是明太祖所赐姓名。朱义本名郭信,因事明太祖有功,被赐改姓名为“朱义”。此支后裔近两万余,分布于澧水流域桑植、临澧、澧县等县(市)。
(4)蓝山朱氏朱容一支,其祖源不详,朱容祖籍江西吉安泰和县,侨寓广东南雄州保昌县,其子朱贤,官任桂阳军知事,与父朱容于南宋建炎年间落籍蓝山县大慈乡楠木桥。此支后裔历754年中20次修谱,谱序51篇,南宋至清进士及第者达23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