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是湖北省地级市。全市共辖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4个县,总面积10033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咸宁市常住人口为2658316人。
咸安区朱氏
咸安朱氏主要有五支:(一)荣公七世孙迁至朱桥村。现有后裔约1500人。 (二)介公18世孙永吉公,迁至现向阳湖镇北洪村,现有615人。明清时期有 七品以上官员32人,民国时期有大学生2人、军级1人;1949年至今有大学生 47人、硕士生1人、博士生1人、留学生4人、高级职称7人、县团级4人、厅 级3人、国家级劳模1人。(三)廷立公的后裔由通山迁至咸宁。(四)文豪公的后裔。(五)文一公(号容公)率弟文二、文三,于明末由江西瓦脊街朱氏巷迁至咸宁汀泗桥彭碑朱家。已传至24代,现有后裔329人,其中师级2人,县级9 人,大专生32人。
赤壁市朱氏
在蒲圻等地有朱氏后裔。
嘉鱼县朱氏
在鱼岳、渡普等镇,有朱氏后裔。
通城县朱氏
南宋末年,朱得隽(文公第五代孙)由江西省高安县黄墩旧址迁至湖北通城磨桥摇鼓山落籍;现有后裔8000余人。另有明、清迁入通城的朱氏后裔1万余人。
崇阳县朱氏
南宋末年,朱得胜(文公第五代孙)由江西省高安县黄墩,迁至湖北崇阳县白霓浮溪桥附近之傩堂;现有后裔2000余人。明永乐二年(1404)封朱孟炜(昭庶五子)为靖简王,分守崇阳;传5代。
通山县朱氏
周为楚地。秦归南郡。汉属下雉县。隋、唐为永兴县地。宋乾德二年(964)始 置通山县。明永乐二年(1404),封明太祖之孙朱孟燴为靖恭王,守通山;传10 代,于明末隐居外地。
通山朱氏皆为婺源朱氏后裔,分居于朱家庙、朱家桥、西门朱、北门朱、—甲朱、九甲朱、南山朱、高湖朱、横石朱等40多个庄门。按迁居先后,分为三大支。一、慈口朱氏。宋熙宁年间( 1068—1077),望公与中孚公之子纹仲、纹辉先后由婺源迁至慈口。慈口朱氏合修大成谱,都以中孚公(振公长子)和望公之父振公为一世祖。二、通阳朱氏,宋徽宗时,瑜公(振公次子)长子和公,始徒豫章,后随父望公(振公四子)迁至慈口。宣和七年(1125)卜居通山县湄 园,遂为通阳朱氏始迁祖。至1989年,已传29代,共修过十二届谱。三、高湖 朱氏。明洪武十七年(1384),兴可公(与通阳第12代平辈)由江西武宁县平头 迁居高湖。已传至第24代。
宋朝有六品官1人。明、清两朝,共有王10位、二品官2人、四品官4人、 五品官15人、六品官21人、七品官17人,进士 2人、举人42人、贡生96人、 秀才164 人。民国时期有副军职1人、县团级7人。现有人口 1.9万,其中厅级1人、县团级6人、高级职称23人。
明嘉靖年间,通阳朱廷立位列大九卿,为通山建县千余年来职位最高的中央官,其摩崖石刻及墓地等均被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率先捐金并主持扩建的“圣庙”,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湖朱氏在国家风景名胜区重建的 “朱氏宗祠”,成为当地裔孙饮水思源、敦宗睦族的场所和外地游客观光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