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武汉市朱氏
后退
武汉市朱氏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截至2020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32.65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武汉历史悠久。先秦属楚国地。三国时为魏、吴分据。明代,民间即以“武汉”合指武昌、汉阳两府城。清末民初,武汉三镇闻名全国。民国十六年(1927)建武汉市,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武汉坚持科教兴市。1984年,全市科技力量和高等院校数,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三位。
 
汉口朱氏
      汉口包括江岸、江汉、硚口3个区,明宁献王朱权(明太祖第十七子)的后裔朱宸濠之子迁湖北,他的五世孙朱统钦等定居汉口。
 
武昌朱氏
     武昌包括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朱姓在武昌生息繁衍。到了明朝,朱氏成为武邑望族。明洪武三年(1370)封朱桢(明太祖庶六子)为楚王,建藩武昌。其后裔的派语为: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宋宣和七年(1125), 婺源朱氏后裔穆公(瑜公次子)迁居武昌。
 
汉阳区朱氏
      嘉靖三十五年(1556)封朱厚 为温惠王,驻汉阳。明末,朱福一等迁汉阳。现在邾城街、永丰乡朱家亭、辛冲镇朱家岗、凤凰镇朱伍峰、徐古镇朱家湾等地, 仍有朱氏后裔。
 
东西湖区朱氏
      在朱家老台等地有朱氏后裔。
 
蔡甸区朱氏
       明嘉靖二年(1523)世诚公(文公三子在公后裔),率族人由汉川迁居汉阳县官桥廷山堡。其后裔散居官桥、高观铺、朱家咀、榮坊湾、扁担山、石山堡、索河方家岭、新邦等地。
       汉阳、汉川朱氏同宗共祖。现已传至25世。1993年续谱时有2954人。其中: 大专以上文化有126人,教授、副教授7人,县级以上干部74人。
 
江夏区朱氏
      江夏朱氏有二支:一、明宣德三年封朱孟炬(明太祖后裔)为康靖王,分守江夏(其后裔于明末隐居外地)。二、介公后裔承禄公支下8世孙迁郑店。现有裔孙1600余人,散居朱家湾、朱家大湾、朱家山、朱家河、朱家楼等地。
 
黄陂区朱氏
     黄陂朱氏系介公后裔,分为三支:(一)聪一公,居黄陂甘棠松林湾朱家;(二)聪二公,居武湖桥头六房湾;(三)福一公后裔,从大冶迁黄陂朱家岗、包家大塘。另有后裔居朱家河、朱家山、朱家湾等地。共2万余人。
 
新洲区朱氏
       楚庄王灭邾国时,将邾国王室成员迁至黄冈属地。后落籍倒水河畔(现属新洲区),现有人口约5万,分两大支。一支是介公后裔:聪一公后裔居阳逻三店、 凤凰靠镇,聪二公后裔居中和乡,聪四公居潘塘镇,省一公居桃源。一支是文公8世孙佥(先)公后裔,居新集镇朱家堤。此外,朱城街、孔埠、汪集、辛帅等地均有朱姓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