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是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省重要的现代煤化工、能源、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新兴科技创新基地,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枣庄市常住人口为3855601人。 总面积456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7%。
据枣庄朱氏族谱墓碑、明鲁(兖)王陵等有关资料记载及多方考证,枣庄市多数朱氏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一世祖明鲁王朱檀为太祖第十子,二世祖朱肇辉,永乐元年被嗣封为鲁靖王。明鲁王共延续十代,十三王,继王位共276年。鲁王府为今山东省兖州,鲁王王陵(俗称荒王坟,地人宫殿)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后邹县、邾小国首封地)东北12公里处九龙山南麓。
公元1644年,清兵攻陷兖州,鲁王后人除太祖九世孙朱以海携眷南走外,其他鲁王后裔,为免劫掳,四处避难。枣庄市西南、西部南、北于等村朱氏,就是距今360余年前后,从祖籍迁出,先后在南于村定居的。
始迁祖定居以来,三百余年,朱氏人丁兴旺,其世系班辈一直沿用太祖御批:“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连达,康庄玉本平”二十字世系班辈用字。
明鲁王十八世孙朱庄献,会同族人,续“广昭兴世永,文德锡克恩”十字世辈用字。
朱氏始迁祖恪守先祖遗训,家风谆厚,乐善乡里,教子孝悌力田,勤俭持家,不久,朱氏即成为峰县(枣庄市前建制)望族。据初步统计,南、北于等村朱氏族人约有万人之众。在全国乃至国外供职谋生者,有千人之多。在国内有县(处)级以上干部及高级职称者98人,大学本、专科生56人,革命烈士7人。
薛城区朱氏
薛城区朱姓约2万人。住在该区的朱姓有以下几支。
(一)折槛堂朱氏:这支朱氏分为东西南北四房,薛城区的朱姓多为南房人和东房人。其中南房人大多分布在区驻地、沙沟镇和王庄等地。东房人大多分布在区驻地和陶关乡等地,原山东省副省长朱启民就是这支朱氏。
(二)南于、北于朱氏:这一支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后裔。公元1644年先祖从兖州迁徙于此地。时至今日、这支朱氏约有一万多人,县级以上干部和高级职称的人员近百人,其中有副省级干部。
(三)谷山朱氏:始祖朱钦,清朝中期从江苏沛县徙往滕县,后世又陆续迁往皇殿、临山,最后定居在薛于区的谷山村,至今村里已近千人,干部和各界名流几十人,大专生、研究生十多人。据考此支当属古沛折槛堂朱氏。
(四)前大官庄朱氏:始祖朱理,据传于清代末年从曲坊迁往柴胡店附近的前大官村,目前已有2000多人,传于十多世。这支朱氏人才济济,建国前,秀才以上的13人,建国后大专以上学历的120人,科级、县级以上12人。据考,此支亦属古沛折槛堂朱氏。
峄城区朱氏
峄城区(承县、峄州、峄县)境内的朱氏有五个支派,分布在二十多个村庄,约计8000多人。他们大多是明清时期迁入的。
(一)朱庄(寨)朱氏。明朝末年,先人朱泗,由江苏徐州下洪迁徙到峄城区(当时为峄县)西南隅,卜地而居,以姓氏命名朱庄(寨)(现属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到五世后,由于子孙众多,分居附近区县,迄今已繁衍到十五世,约五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本镇的进庄、以庄、郝湖,阴平镇的朱园、上屯、赵村,薛城区的周营,台儿庄区的杨埠、德胜庄、官牧,市中区的郭村,还有分居到安徽省萧县、淮南及陕西省等地。
(二)夏庄朱氏。明朝中期,有一支朱氏从安徽滁州几经迁徙落户在现临沂市苍山县南桥镇石埠村(峰城区的近邻)。在此繁衍至第七世时,其中一支因灾荒迁居到峄城区峨山镇夏庄村,繁衍至十二世朱宣,其子朱志敏又生七子,人口迅速繁衍,后人称"夏庄朱氏老七支”,现已传至二十三世,1200余人。原籍石埠朱姓已发展到2000余人。这支朱氏还分布在本区的石门、店子、马寨、小曹庄、郭里集、贾庄等村,,仅贾庄朱氏人口就有300余人。
(三)朱官庄和朱甘寺朱氏。明末清初年间,在枣庄市台儿庄区兰城镇刘桥(当时为峄县疆警)居住了七代的先人万春兄弟仨不知何因从这个村迁出,老二迁到河南省,老三迁到附近苍山县,老大万春公迁到峄城区底阁镇朱官庄村开基。又繁衍了十世,现已传到十七世,600余人。
清朝咸丰年间,苍山县鲁城乡匡王村的振武公带领四个儿子迁到峄城区底阁镇朱寺村,已繁衍了七世,260余人。
(四)匡谈村朱氏。清乾隆年间,原居住在台儿庄区北洛村的先人朱英,在江苏扬州道任幕僚后迁到了峄城区榴园镇匡谈村。已繁衍到十一世,有100多人。
(五)朱庄、李流井和吴林东朱氏。这几个村朱氏均从江苏邳州市倚宿迁来。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支朱氏先人生四子,长子留在山西,二子、三子迁往江苏徐州附近,四子迁居江苏邳州市倚宿。第四子又生三子,长子留在倚宿,三子迁往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埠,二子迁居峄城区阴平镇金寺管理区朱庄。从三世祖始,迄今已繁衍到二十五世,子孙主要分居在附近乡镇的鲍庄、孝庄、刘庄、米庄、葛庄、丁庄等村,约计800人。
清朝嘉庆年间,一支在邳州倚宿(倚东)为第十世紫阳堂号的先人迁到峄城区峨山镇李流井村,现已繁衍八世,传到了十八世,人口达到400多人。
1926年倚宿支系兰志公从江苏邳州市邢楼乡车墩村,迁到了峰城区吴林街道办事处的贾庄村(现已并入吴林东行政村),已繁衍了五世,有60多人。
台儿庄区朱氏
台儿庄区地处山东最南部,京杭大运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6处镇(街),人口29万人。台儿庄素有水早码头之称,历来为兵家商贾必争之地。1938年春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此的台儿庄大战歼敌万余人,英雄的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台儿庄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区境内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区驻地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鼎盛时期有“天下第一庄”之美称。
台儿庄区朱姓主体源出邾国,多数由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入,后随着京杭大运河在台儿庄的开通,外埠朱姓的渔民、商人顺河来台儿庄居住者不断增多,其中还有一部分回民迁居台儿庄谋生。
台儿庄区朱姓遍布全区20多个行政村,朱姓总人口约1.3万人,其中回民约有300人,居住较集中的有区驻地、赵村、彭楼、北闸、朱庄、黄林庄等地,朱姓在台儿庄虽不占多数,但由于家风正、族望高,在台儿庄96个姓氏中属极优秀的一支。目前仅在台儿庄朱姓族内有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数十人,县级、科级领导干部30多人,有的在商界很有建树,已成为当地知名的企业家。
山亭区朱氏
山亭区朱姓有1万多人,占全区第7位,分布在全区各个乡镇。该区的朱姓大约有6支,即古沛折槛堂朱氏,紫阳堂朱氏,鲁王后裔,北庄朱氏,半湖朱氏,水泉朱氏。
古沛折槛堂朱氏大致分布于本区的西集镇东河叉村,东集河南村,凫山乡的马头村,城头镇六庄村、青河涯村,桑村镇的才林村、西户口村,还有山亭镇等,人口5000多人。
紫阳堂朱氏分布于山亭镇、徐庄镇、桑村镇等地有2000人。
鲁王后裔、北庄朱氏、半湖朱氏、水泉朱氏分布全区31个村庄,人口约有3000人。
本区朱氏建国前秀才举人以上的11人,新中国成立后,地(市)级干部2人,县级干部2人,科级干部8人,取得大专以上文凭75人。
滕州市朱氏
朱姓在滕州市是个大族,人口有6万多人。
(一)古沛折槛堂朱氏:古沛折槛堂南房。始祖来旺公的后裔大约有3万多人,大多分布在南沙河镇、鲍沟镇、羊庄镇、木石镇、桑村镇、张汪镇和市驻地等地,仅住在南沙河镇的冯庄村就有1万多人。
这支朱氏,人才辈出。民国第一大案中的关键人物朱陶,就是滕州市冯庄村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厅级、县级、科级干部120多人。博士生、硕士生等100多人。
古折槛堂朱氏东房始祖来兴公的后裔大约有5000多人,多数分布在官桥镇、西岗镇和市驻地等地。这一支厅、县、科级干部有数十人,原滕州市市长朱锡光就是这一支的。
除此之外,古沛折槛堂朱氏西房也有一部人分布在滕州市境内。
(二)紫阳堂朱氏:始祖朱亮于“元末之乱迁居山东滕县(洪疃村)……历明清两朝,五百余年……与文公(南宋朱熹)同为高祖昆第(滕县洪疃《紫阳朱氏族谱》)。”
(三)其它朱氏:如明太祖元璋公的后裔,还有其它几支朱氏在本市散居的亦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