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寻根网-九江市朱氏
后退
九江市朱氏
    九江,简称“浔”,江西省设区的市(地级),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地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9084.61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  辖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庐山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共青城市、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和八里湖新区。
 
瑞昌市朱氏
    介公裔孙在瑞昌开基的有8个始迁祖。据掌握有人口数的5个始迁祖统计,共有裔孙10753人。其中:(一)介公21世孙始迁祖龙十三公,迁居龙船嘴村,现有裔孙1228人;(二)介公23世孙始迁祖仁二公,迁瑞昌码头。现居住西湾村后裔有608人;(三)介公21世孙始迁祖龙四公,迁瑞昌立居。现有后裔6068人,在朱湖村等地立业;(四)介公22世孙始迁祖荣十公,迁瑞昌立居,现有后裔1195人,在瑞昌市西珑村等地立业;(五)介公24世孙始迁祖仲钦公,迁瑞昌泥湾繁衍生息,现有裔孙845人。
 
柴桑区(原九江县)朱氏
    九江朱氏,有据可查的有些是在明代前的老籍,但大多数是在明代以后逐步入迁的。参阅近年新修谱牒,其脉源上溯到以介公为一世祖。
    九江县洗心桥镇,朱家墩朱氏为明军随军至此,其一世祖朱兴益因参战有功而朝,改军从农,赐地建宅,现有人口30余户;县域城子镇朱家村,亦系明初应召从江西吉安(瓦西坝)迁入,现有人口近100户;县属狮子乡朗山朱家大屋,谱载也是明初从吉安迁入,现有人口400—500人,已在临近开新基,分建朱家新屋;豊内涌泉乡朱彭村,其祖先亦传原籍为吉安瓦西坝,始迁祖乃介公第二十六孙安三公,迁入九江后又多次移徙,先在九江洗心桥桥头朱家坂,后居瑞昌大屋詹村上首。
    在九江县境内还有许多村庄是由邻近迁入。城子镇朱家、洗心桥朱家垄、港口朱家畈:新合朱家湾等,在清朝中后期,由邻近湖北阳新、广济、黄梅、本市瑞昌等地迁入。据不完全统计,在九江县现辖区内有朱氏村庄近20个,近800户约5000余人(不含在外地从职人员),约占总人口1.6%左右。查阅现有谱牒,在九江以及邻近地域,以介公为第一世祖,后裔繁衍,较快的村庄,已传48世。
 
武宁县朱氏
    武宁朱氏,据调查主要有三大派系。第一支是师古次子珉公后裔,主要分布在武宁船滩乡等地,其中殿背朱姓居住最多,现约5000余人。这支朱姓人氏是武宁朱姓的主流,他是珉公越九世泰澄(宏安宁定四子)之后宁公(元亨利贞四子)次子光亨后裔,光亨之后仲礼迁武宁殿背桐坪;仲威迁武宁殿背坪头。光亨后裔另支兴可公迁湖北通山发展(详见通山朱氏);第二支是师古公四子瑾公后裔,主要居住在武宁的澧溪乡境内,现约2000多人。瑾公传至十四世生蕃公,即武宁瑾支始祖,蕃之禄公居武宁漳潭,礽公后裔分居北湾和桃林等地;第三支源头待考,主要居住在武宁南面的清江等乡镇,人口约于5000人以内。
    武宁县朱氏有紫阳朱氏虹桥派的后裔。始祖彬公,字文宽,埜公4世孙,于元末携子朱瑜从白鹿洞迁居南康建昌邑西(今永修县)虹家桥。传7世至乾安公生4子,除长子外,次子坤塾,三子坤坎、四子坤埋,从虹家桥迁武宁宁州等地。
    湖北通山县慈口朱氏,明清时期有朱明球、学纪、孔仪、安锋、盛河、盛豪等80多人,从通山迁武宁县落籍立业。
 
修水县朱氏
    修水朱姓有澄、陆、厘三大支,山口,漫江、竹坪、吴都四小支,7支共计人丁约计2.2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数2.82%。全县有304个姓,朱姓人口排位第十。他们分别于宋末元初,由徽、闽、鄂、苏等省迁入修水,其堂号均为沛国堂。
    全县朱氏都是新安始祖师古公后裔,共分七个支派,分别是:
一、师古公长子珉公世系的七里山文通公房系:
    珉公(名古训)裔孙文通公,从本县仁乡西源移居于高乡七甲朱家坑(今竹坪乡黄田里)开基。明天顺八年(1464)其裔孙静俭公,因商贸迁居赣郡瑞金县三坝(今泽潭乡石水村)立居。传承188年后,其裔孙日常公又因商贸返迁祖籍朱家坑立居,已传承29代(14至42世),现有人口300多人。
二、师古公次子环公世系有六支。
1、山口(含慈口)振公支;
    环公(名古僚)五世孙振公、字文举,号卓尔,系惟甫公三子。振公第六子中举公于宋熙宁年间(1069)从婺源迁湖北永兴县(今阳新县)慈口开基立业。其裔孙散居义宁镇刘家埠、黄土坑、胡家祠等村庄,现有人口200余人。中举公所生二子中,朱晃公则分迁山口,尊称振公为开基始祖,也有近200人。
2、环公九世孙朱熹文公裔有四支,分别为;
    文公七世孙(文——塾——鑑——浚——榞——炤)水源陆支。谱载文公曾孙朱浚(字深源)第三子榞公(号淳甫)为宋理宗驸马,自理宗元年(1225)辞恩荫例以白元应选,授鸿胪寺丞,转任国子监正字,又为太常博士。至帝昺二年(1279)为避战乱,携妻挈子由闽建阳(今福建建瓯县)至豫宁(武宁)而上分宁(修水)的南平桥,奔隐犀津“修水县城西摆”。越两年,复迁仁乡西源(今东港乡),自号西涧居士。榞生三子,次子炤字名世,曾仕任湖北咸宁知县、四川制置史知重庆府递迁御史。后恳疏求退,奉父命返西源,自号退斋。而炤公生有埅、陆、垕、墅四子。陆公又生钱、铵两子,朱铵则生湋、浗、湜。朱湋曾任湖北当阳县令。水源和古市、马坳等地朱姓均为其后。已传承27代,人口5000人:占全乡人口60%。另有数小支外迁湖北通城、大冶、通山朱河、湖南长沙、平江。朱浗仕任四川合州知州,朱湜外迁湖南湘阴立居。三子耀公则外迁楚通。
    文公七世孙上衫垕支。炤公三子朱垕,字希隆、号少卿。其子朱铠,号静山,字德可。铠生惟浚、惟杰。惟杰公(号衫溪),由西源迁居上衫乡浆溪(浆坑)。惟浚之子仁政,迁居渣津朴田。两支均已传28代(16世至43世),分为二、四、六、八、十一等房,现有人口1.2万,占全乡人口90%。而1994年并为上衫四房瀚支的新湾乡人仲文公支裔200人则分居漫江、黄沙、珠砂源;
    且公埜房裔孙吴都遴公支。朱遴,字玉山,祖籍广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福建汀州府武平县今万安镇,迁入四都镇五都石下,再迁吴都走马岗开基立业,子孙分布在白鹇坑、四都、汤桥、上奉、何市、黄港等乡镇。已传承10代(16至25世),现有人口200余人。
    全县朱氏和当地百姓一样,都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如水源乡朱氏,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就有142人,占全乡烈士数的42%;上衫乡有朱姓烈士341人,占全乡烈士数的53%。
    全县朱氏还传承了尊祖敬宗、敦伦睦族的优良传统。1995年成立了朱熹后裔联谊会,组织捐款修祖墓和续修家谱,开展与世界朱氏联合会、江西省朱熹源流研究专业委员会、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学术团体的联络联谊活动。2004年还在上衫乡朱氏宗祠成功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74周年暨纪念县联谊会成立十周年活动,声播省内外。2005年11月又正式成立了“江西省朱熹源流研究专业委员会修水分会”。    
历代政治文化情况:
    明清时期有四品官2人、五品官10人、六品官11人、七品官14人、八品官20人、九品官230人。还有秀才(庠生)67人、举人6人、贡生9人、进士3人、登仕郎60人、国学生8人、太学生160人,修理郎5人,儒林郎2人。
    民国时期有将军1人,团处级1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少将1人,厅级1人,县处级21人,科局级75人,高级职称11人,博士研究生25人,大学生503人,中专高中生4183人。
 
永修县朱氏
    永修“古建昌”(虹桥派)朱氏尊介公为始祖,系介公十二世孙文公次子埜房后裔。介公十六世孙彬公字文宽(即埜公四世孙),于元末携子玠公从白鹿洞来建昌访挚友择地定居南康建昌邑西(今永修县)虹家桥。以地得名,立“虹桥派”,号“遗训堂”,前身建阳,世第紫阳,已历六百余年,传承二十余世。 自虹桥派一世祖文宽公开基立业后,又传六世(玠—诧—鸣甫—文卿—伯俊)至彥明公又生七子。
    长子乾顺奉父彥明公择地徙居今安义县唐裕繁衍生息,后裔分居竹埠、黄棋、灌溪及永修县的坪上、双沟等村。
    次子乾平定居永修县,系下之嗣分居东岸、饶庄、清港、谦田、相公、阳山、南坂等村。
    三子乾燮定居永修县大屋村,系下之嗣英位之子才贵迁永修滩溪甘棠,英江之子才超由大屋分居上屋村,英僚之嗣傅盛迁星子县南康镇。
    四子乾炯定居永修县,系下之嗣分居基山,塘口,李家桥。
    五子乾安名鼎官,任四川成都尹,并任广东仁化县令。生子四:长子坤埜任广东南海丞;次子坤塾三子坤坎四子坤垤迁武宁宁州等地。
    六子乾视迁新建县,系下之嗣分居前头、黄塘、瑶溪等村。
    七子乾德恩赠朝议大夫,生子三:长坤坚,任江苏泰和知县后升同知;次子坤垓幼子坤境迁新建县麦园、蛟桥等地。
    紫阳朱氏“虹桥派”以文宽公为先祖,文宽公系下一脉相传,徙居江西省永修、德安、武宁、安义、星子、新建等毗邻六县境内的就有十多个分支1100户,5100余人。
    艾城镇高桥坪大屋朱村是“虹桥派”后裔中心徙居地。文宽公七世孙,即彥明公之三子乾燮公,于明洪武癸酉年携子立居大屋开基兴业,历五百年,至今祥发三大房,十小房,160余户,800人丁。新中国成立后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50多人,县处级以上干部10余人,资产超亿元民营企业家2户。其中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江西十大民营企业家、江西恒大集团总裁、高级工程师朱星河,是该支派杰出的代表。
 
德安县朱氏
    德安县朱姓人口不足千人。主要是从安徽宿松、河南光山和省内吉安、吉水、永修迁徙而来。分布在林泉、高坊、聂桥、磨溪、坊山等乡镇。其中:
    从吉水迁来的明元公开基林泉乡屏峰大屋朱家,明辅公开基林泉村非朱铺,都已传21代。
    明初从吉安瓦西坝迁居大珑的高塘大珑支朱氏系文公塾房后裔,尊介公为始祖,介公二十五世孙崇朝公携子志用公开基。志用公生子二,长子文学公徙居竹林村,次子文仪公徙居罗桥村,现有40户,160余人。
    从浔城(九江)迁来的明昱公开基林泉村坳背朱家,已传16代。
    暹三公于明永乐年间从安徽宿松迁入聂桥朱家村,结成公于1912年从河南光山迁入磨溪山棚开基,已传4代。
    吉安架山的小娘公于明代迁入坊山邹家的朱姓人口已近200人。
 
星子县朱氏
    星子县西北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文化景观,东南有碧波万倾的鄱阳湖风光,古称:“南国咽喉,西江锁钥。”更有南唐兴建曾名列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既是晋代陶渊明的故里,也是先圣文公仕官(知南康军)施政和讲学施教的地方。南宋年间,洽公(文公重孙)及其第三子文贵公皆任白鹿洞书院山长(洞主),著书讲学并立居传承,繁衍至今。
    星子朱姓除四五十人外,都是文公裔孙。主要有章山与新塘坂、前岗、北门巷三大支。共计人口3400余人。前二支于南宋嘉定年间从闽迁入星子,第三支于清康熙年间从永修迁入星子。
    文公重孙(埜—钜—洽)洽公仰慕先人遗迹,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闽迁入星子西坡,任白鹿洞山长(洞主),著书讲学。洽生四子:长子文宽迁建昌北门巷,次子文太迁武宁;四子文广迁都昌;三子文贵继承先祖遗业,留居星子,任白鹿洞山长。下分三大房系:
一、章山、新塘坂禹卿支
    文贵第四世长孙龙公,龙公生二子:禹卿、佑卿。禹卿生二子:明显,明扬。明显于元末自西坡迁入三都章山,其后裔迁入朱家湾、南园珑、石子堪、长西岭、六都杜家珑安居。次子明扬于元末自西坡迁入九都新塘坂,其后裔至七觐迁居一都朱家桥安居。该支已历680余年,传承二十一世,现有人口1053人。
二、前岗祜卿支
    文贵第四世次孙鹏公,鹏公生二子:祜卿、寿卿。祜卿生二子:保武、保仕。保武、保仕于元末自西坡迁入前岗。保武后裔迁入二都仕,再迁至二都朱家咀安居。保仕后裔迁入南阳(今槽门朱村,新屋朱村何家保朱姓)、芭茅坂、温泉朱家湾、珑林朱姓安居。该支已历650余年,传承二十四世,现有人口2268人。
三、北门巷学斗支
    文宽第十六世孙学斗于清康熙年间,自永修县艾城镇大屋朱村迁入星子南康镇北门巷。该支已历300余年,传承十世,现有人口79人。
    历代政治文化简况:明清时代:知县2人,登仕郎5人,秀才24人,贡生3人,进士2人,国学生26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级8人,科级25人,中学高教6人,中级职称22人,博士后2人,博士1人,研究生2人。
 
彭泽县朱氏
    据彭泽县志记载,全县朱姓人口为8000人,主要散居黄花乡、东升、太平等地。